岐山县农机技术推广站立足本职,发挥优势,认真坚持落实农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广工作,以机制创新提升推广能力,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扩大推广范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截至201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21.6 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18.9%;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玉米、果、菜、畜等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 2010年谷物、玉米联合收割机比2005年增长126.2 %;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比例从2005年的1:4.4 提高到1:1.2。为促进全县农机化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全方位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作出重要贡献。
(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全县主导领域农作物种植关键环节,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力度,推广面积大幅增加,机械作业水平显著提高,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实行粮食生产连年增长作出积极贡献。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玉米收获机械化等技术。重点示范推广小麦、玉米少(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机械深松及病虫草害防治四项核心技术,实施面积累计达到8万亩。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饲草加工技术,使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降低农户的种植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优化了生态环境。
(二)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与试验示范,农机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连年在凤鸣镇、大营乡、益店镇、青化镇、京当乡等10个乡镇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点,连续5年沿岐蔡西线、虢马线,在凤鸣镇、雍川镇、大营乡等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田,建立玉米免耕播种与旋耕播种对比试验田、精量播种与带状播种对比试验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在示范引导辐射下,玉米免耕硬茬播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玉米机收和跨区作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县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占到玉米面积的20%以上。
(三)创新技术推广机制和方法,农机化推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探索农机推广新路子,建立农机化技术集成示范点,实行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引导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9个,创新农机培训模式。结合农时季节和群众需求,开展“我为机手讲一课、长一技”活动。实施“1+10+100”培训模式即:1个专业技术人员包抓10名农机手(农机大户)、10名农机手大力培训100名农机新手。每年散发技术宣传单5000余份,培训农民200多人,机手60余人。
抓住“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季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检修各种配套农机具,全力组织机具投入“抢收”、“抢种”。 引导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带头应用新装备新技术,鼓励开展规模机械化作业服务,以生产环节的统一技术服务实现技术应用标准化、规模化。在交通要道设立机收接待站,通过有效信息服务,引导机车有序流动,逐步建立协调统一、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农机作业市场体系,使机械化作业上水平、上规模。全面贯彻《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把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审核发放关,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市场,提高农机维修网点服务能力。并积极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共发放技能证148人(次)。
(四)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
鼓励和引导全站职工,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农机化业务知识学习,开展“读书明智、以文化人”为主题的全员阅读活动。以“分享知识、共同进步”为主题,举办“农机讲堂”,组织全站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调试机具、指导机手作业,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实践技能。着力加强农机化管理、科技和实用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三农、情系三农、奉献三农的技能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