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厂房车间水动鱼跃

作者:北京日报 李祥 张春生 王维来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4日

  封闭化的工厂车间里,流水哗哗,数万条虹鳟鱼苗池中嬉游;杏鲍菇生产车间里,自动化机械手快速地点种、养菌。9月2日记者从通州区农业局了解到,在保证农产品安全前提下,通州正在试点“车间里的农业”,以取代粗放型传统农业。

  “1亩地的效益相当于过去70亩”

  9月3日中午,记者和通州区农业局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位于张家湾镇的一处水产养殖厂。

  和传统养殖场不同,这里没有鱼池,院里有几栋温室大棚和一个封闭化的工厂车间。打开车间大门,渔场的味道扑鼻而来。车间内部,两侧16个养殖池里饲养的虹鳟等鱼苗逆水游弋;中间五十米的人工湿地里一群鲢鱼正在比试速度;中间还有四座高位生物处理池,下进上出发出哗哗的流水声。

  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本市土地和水资源非常宝贵,现代农业亟须改变生产方式以保障菜篮子供应。“过去都是用鱼塘养鱼,就是常说的死水养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综合运用机械、电子等先进技术和工业化手段,对养殖水体进行净化处理,模拟了活水养鱼。”

  记者近前观察,养殖池里的小鱼苗正在逆水游动。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新育苗,随着鱼的不断生长会进行疏散,把鱼群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密度里,保证鱼的生长环境。”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重在循环水的利用。养殖池里的水经过粗过滤系统后进入人工湿地沉淀,并由鲢鱼进行净化。经过紫外线杀菌,水通过循环泵进入气体增氧系统,并进行除氮,最终回到养殖池里。这样一来,80%以上的水资源可以有效回收利用,每天补水量只需要5%以内。

  养殖效益怎么样?养殖场工作人员说:“北京市一天需要鲈鱼4万斤,这么一个小厂子一天能产出2000斤!”农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1亩地的产出效益,相当于过去70亩地!

  目前通州区工厂化水产养殖规模居全市之首,已建成并投产1.2万余平方米养殖厂房,1.38万平方米在建,还有1.3万平方米待建。

  “15个工人每天能生产杏鲍菇3万瓶”

  “15个工人每天能生产杏鲍菇3万瓶。出菇时节,每天产量能达到6吨。”在永乐店镇某杏鲍菇生产车间里,通州区农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车间里15名工人正忙着包装新产品。工厂化育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每个车间门口都装有食用菌智能控制器,用于查看温度、湿度等数据信息。比如菌棒发酵,我们就会利用监测让车间温度保持在最合适的10.8℃左右。”工作人员一边操作一边介绍。

  工人在这里做什么呢?农委工作人员说,生产过程仅在移送菌瓶和收割时需要人力,“灭菌、点种、养菌等环节,都由自动化机械手完成,避免了手工作坊式的人工操作。”自动接种机可以有效降低杂菌感染率,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而接种过程中的空气可达到国家空气净化100级标准。

  豆芽菜、食用菌等多种农产品在通州区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仅永乐店镇的食用菌就可以达到日产80吨,年产接近3万吨,占全区产量的60%。在永乐店和马驹桥两镇,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车间已发展到6.8万平方米。

  工厂化生产安全吗?记者了解到,由于工厂化生产全程可控,技术人员可随时查看水质、气温、土壤的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一旦发生病虫害或水质出现问题,我们的技术反应是非常快的。”

  通州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工厂化生产避免了天气等外界影响,因此可以保障农产品供应充足。以杏鲍菇为例,传统栽培的杏鲍菇1年只有冬天一个产季,而工厂化栽培365天不受气候影响,从制棒、接种到发酵、育菇,到最后杏鲍菇成熟,一个周期只需要40天,生产效率比传统要提高200倍。不仅如此,由于生产周期缩短,农业生产对市场的反应和调节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