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微察异,没有谁比农民更向往农业机械化,也没有谁比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感受更深。
在农机化事业风生水起、高歌猛进中,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一场革命。
沙漠低下头颅 农民挺起胸膛
2012年10月24日,石光银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参加党的“十八大”。此时,他在毛乌素沙漠种植的3000亩土豆,正在被4个工人收获着。他们操作着两组机械,每天最少收获200亩土豆。这3000亩土豆的种植、浇灌、喷药、收获,全部靠农机完成。石光银说:“如果没有机械化,在沙漠种土豆就没有效益可言。”此话不假,因为如果靠人力种植、作务、收获这些土豆,光人工费就会消耗掉全部收益。
70岁的石光银,是定边县海子梁乡的农民。20多年来,他给25万亩沙漠披上绿装,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竖起百余里的绿色长城。这位让陕西人感到骄傲的农民、名扬世界的治沙英雄,对农机化体会最深:“人的意志可以让沙漠低头,但要让大面积的沙漠变良田、有效益,还是机械化有威力、来得快!”如今,他创办的新兴林牧场、千头良种奶牛养殖场、10万只养鸡场等企业,都享受着农机化的便利,却从来不敢设想没有机械化的窘境。
在石光银收获土豆的同一时间、同一纬度的毛乌素沙漠南缘,榆阳区小纪汗乡活络滩村的30多位农民,正在沙漠里捡拾土豆。他们谁也说不清,这一望无际的沙漠空寂了多少个世纪,却清楚记得从2012年春天开始,这片沙漠开进了大型农机,种上了优质土豆。榆林市农机管理推广站在这里选定600亩沙漠,创办起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和石光银一样,示范基地作务土豆是全程机械化。活络村的农民看着自走式喷灌机转一圈浇地几百亩、打药机一天喷药50亩、收获机一天挖土豆上百亩、土豆储存在现代化气调库的情景,发出这样的感叹:“乖乖,这机械化就是厉害,让荒沙变宝地,让咱在家门口当工人挣钱呢!”该站站长王新飞说:“咱干这事就是要给农民做个示范,让农民看到沙漠不是害,机械化不是梦!”
沙漠是地球美丽身姿上的疤痕,以飞扬跋扈宣示着本性,以有害无益折磨着人类。几十年来,榆林人用勤劳智慧把“沙进人退”的悲剧,改写成“沙退人进”的喜剧。但广袤无垠的沙地,留给人们的仍是洪荒与无奈。这几年,农机化的一声断喝,沙漠低下骄横的头颅,农民挺起骄傲的胸膛。如今,全程农机化作业的沙地土豆,在榆林有百万亩之多,成为全国农机化开发沙漠的典型。榆林农民,用农业机械化在大漠之地创造了人间奇迹。
劳动有了体面 生活有了尊严
2013年6月3日,屈三养向所在单位请假一天,回家收麦。他是蓝田县孟村乡屈家村农民,耕种着3.5亩承包地。他回到家,和手机约好的联合收割机在地头汇合。只用了半个小时,拖拉机就将金灿灿的麦粒拉到他家。又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旋耕机将玉米种子播进麦茬地。前后不到两个钟头,屈三养手没沾土,便完成了自己的夏收。
12年前,这3.5亩小麦是他和妻子李亚莲挥动镰刀、费劲收割,最少需要两天才能收割完,然后是人力拉运、碌碡碾打、木锨扬场,还得抽空用牲口拉犁、翻土耙地,等来一场雨才能跟着牛拉犁点种玉米。一场夏收夏播,快则七八天,慢则十天半月。最令他心悸的是:“哪一年夏收不得掉几斤肉、脱几层皮?”在他看来,天下最辛苦、最没面子的就是农民。但这3.5亩土地,是他一家三口唯一的经济来源。他必须将全部的身心精力、人生希望,投放在这些土地上。守望土地,是他和妻子的生活内容,也是他一家人艰辛而无奈的生存之道。
机械化收割小麦、机械化播种玉米,这对于屈三养来说,不仅改变了他的生产方式,还改变着他的生活方式。一年的农活被机械几个小时干完后,终日闲暇的屈三养,将目光从白鹿原瞄向西安城。他先是蹬三轮,之后在一家事业单位谋得一份临时工。孩子在县城住校上高中后,李亚莲在西安也找到一份家政工作。如今,他们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每月有着几千元的收入。李亚莲说:“现在农活都是靠机械干呢,咱能腾出手在城里挣钱。”其实,他们一家基本生活在城市,已经很难界定他们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
2013年夏收,2.5万台联合收割机收获了陕西的小麦,旋耕机、硬茬播种机播种了玉米。陕西的数百万农民像屈三养一样,从繁重的“三夏”劳动中得以解放,或是进城务工,或是办厂经商,干着自己乐意、更能来钱的事情。像屈三养这样的农民,在陕西、在全国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他们早已放弃“三十亩地一头牛,婆娘娃娃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梦想,过着着进城务工、安家城市的新生活。
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百般艰辛无尊严的历史,步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新时代。
农机可赚大钱农机改变命运
2013年7月14日,陕西的小麦早已收获完毕,但陈仓区慕仪镇洞坡村农民王九利的夏收还在进行。他派出的15台秸秆捡拾打捆机,仍在甘肃平凉等地忙着捡拾小麦秸秆。上一年,他的秸秆捡拾业务延伸到甘肃武威地区,直到9月份才告结束。一季夏收,他的合作社靠这项业务毛收入1200万元。在王九利看来:“搞农机也能挣钱,是个正儿八经的事业。”
2006年,王九利开着联合收割机在宁夏收割小麦时,被秸秆捡拾打捆机的神奇所吸引。第二年夏收时,他专程去宁夏感受秸秆捡拾打捆机的魅力。2008年,他开着自己购置的秸秆捡拾打捆机,在麦茬地“隆隆”开过。他们村的60户农民,看到秸秆被机械捡拾得很干净还打成捆,便毫不犹豫地或现金入股,或机械入股,在王九利率领下成立了利民秸秆机械加工合作社。如今,这家合作社有上百台农业机械,成为农业部命名的“全国农机示范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王九利钟爱的事业,也是社员们的增收平台。
2013年6月3日上午,骄阳如火中,一台秸秆捡拾打捆机正在三原县大程镇荆中村的麦茬地里作业。这是全省三夏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工作现场会的一个场景,现场作业的是三原县山清水秀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机械。陕西省农机局局长何存贵在现场会讲话中说:“现在,全省有84个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72万个农机经营户,9万个农机服务专业户。”如今,农业机械在陕西80多万农民手中,不仅是作务自家庄稼的劳动工具,还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生产资料,其收益不仅是一把庄稼,还有大把钞票。
农业机械由生产农产品的劳动工具,变为直接挣钱的生产资料,这是一大历史跨越,所改变的不仅是农业机械的性质,还有从事农机经营者的命运。蒲城县陈庄镇富新村农民付志钢,对此感受颇深。2012年5月24日上午,他在一家农机市场对笔者说:“我有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经营了7年,今天再买一台收割机。咱不敢说弄这事发了财,但也没少挣钱。农业机械给我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话,是更多农机经营者的心声。
千百年来,在农民的心目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具是指耕牛、铁锨等耕畜农具。如今,在农民的意识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工具主要是农业机械,而且农业机械是可以赚取大钱、可以改变命运的一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