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麦播时,随着免耕播种机的推广应用,深耕的少了,用许多老百姓的话来说:“深耕”大有退出历史舞台之势。
在近日举行的河南全省小麦培训会上,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毛凤梧告诉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小麦播种前深耕整地是一项传统的小麦增产措施,深耕作业结合秸秆还田,小麦增产幅度会更大。
毛凤梧告诉记者,近几年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总结的一些小麦生产经验也表明,播种前耕翻、深松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连续多年种麦前只旋耕的麦田,耕层很浅,在耕层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加上旋耕后没有耙压,播种后也没有镇压,造成耕层土壤暄松,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
“深耕好处多,但也要因地制宜才行。”毛凤梧说,一般情况下,对高产地块,尤其是高产创建地块,秸秆还田量比较大的地块要采用机械深耕,特别是对于连续多年旋耕播种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对于秸秆还田量比较少的地块,连续三年以上免耕播种的地块,可以采用机械深松作业。由于深耕、深松效果可以维持多年,对于一般地块,不必年年深耕或深松,可深耕(松)1年,旋耕2~3年。在干旱年份如果小麦适播期已过,因耕翻会使土壤失墒较快,影响小麦播种,所以不必深耕,可采用少免耕播种技术。
毛凤梧说,深耕是小麦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充分发挥深耕的效果,还要掌握好几个综合配套技术。
第一,严格掌握土壤适耕期。深耕时要求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在小麦适播期范围内,对墒情适宜的地块,要趁墒深耕,随整地随播种。对墒情不足的地块,要提早浇水造墒。
第二,增施有机肥。深耕作业前要搞好秸秆还田,尽量将玉米秸秆打碎。同时,要增施农家肥。另外,结合配方施肥,合理确定化肥基施比例,优化氮磷钾配比,底施氮肥要分层使用,70%掩底,30%撒垡头。
第三,掌握适宜深耕深度。土层深厚的高产田,深耕时耕深要达25厘米左右,中产田23厘米左右,对于犁地(底)层较浅的地块,耕深要逐年增加,第一次深耕不要犁得太深。
第四,深耕与机耙相结合。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整平并进行压实作业。为减少开闭垄,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选用翻转式深耕犁,深耕犁要装配合墒器,及时合墒,以提高耕作质量。
第五,耕翻后耙耢镇压。耕翻后耙耢、镇压可使土壤细碎,消灭坷垃,上松下实,底墒充足。否则,容易造成小麦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因此,耕翻后要尽快耙耢、镇压2~3遍,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旱保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