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小麦保护性耕作调研报告

作者:菏泽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5日

  单县地处黄河故道北岸,鲁西南平原,总面积1162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办事处),510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12万人,总耕地面积147万亩,属于传统农业县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6.8万亩,2012年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超过19万亩。

  单县农机局分别在莱河镇徐楼村建立县级免耕播种科技示范园和郭村镇葛庙村建立乡镇级农机免耕播种科技示范园,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0月上旬,单县农机局组织推广站技术人员、示范园负责人6人以及农机公司专家到小麦免耕播种示范园田间地头指导农机手及群众进行保护性耕作。经以往群众反映,免耕播种的小麦麦苗偏壮、偏绿,长势好,抗旱、耐寒、抗虫害、抗倒伏的特点明显,在当地反响良好。

  一 取得的进步

  一、转变播种数量。根据以往示范园内群众的反映,由于小麦免耕播种机的播种齿间距离较宽,导致小麦出苗较稀,影响了小麦的最终产量,测产结果显示,每亩保护性耕作的小麦产量较传统种植小麦高约10公斤,增产效果不明显。农机局与农机公司通力合作,通过增加播种器数量由原来的10行增加为12行,并适量增加小麦总播种量,使小麦播种数量总体增加,达到群众满意,为明年的丰产增收打好基础。

  二、改变化肥种类。去年群众反映,由于钾肥的颗粒较大,化肥施加不彻底,导致土壤肥力不够。今年,单县农机局邀请农机公司专家到现场指导,引导农民施加颗粒较小的氮肥和磷肥,施肥状况正常。

  三、覆土更彻底。去年在示范园内免耕播种的农民反映,免耕播种机播种之后不能很好地覆土,导致许多种子浮在地表。今年经过改良,小麦免耕播种机的播种覆土更彻底,小麦种子被种在地表下约5厘米处,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推行固定道技术。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机械作业法,依据免耕播种机的作业要求,在田间规划出固定的、间隔均匀排列的作物生长带和固定的机具行走带。小麦生长带因为没有机器碾压,不需要每年耕翻或深松,就可保持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保证作物生长最佳状态,达到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固定的行走带上不种植作物,确保较高的土壤紧实度和承压能力,改善拖拉机的附着力和牵引效率,拖拉机驱动轮和机具承载轮都在固定道上行走。

  二 存在问题

  一、受传统耕作观念影响。受精耕细作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免耕播种技术农民很难接受。另外,保护性耕作使大量秸秆覆盖地表,给机械播种带来一定影响,有的农民先用旋耕机旋耕一遍,再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就失去了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二、现有技术不够成熟,缺乏有经验的机手。免耕播种机在单县属于发展不够成熟的机械,使用数量少,技术正在发展完善,农民不够了解和认可。有群众反映,去年使用免耕播种机之后发现种子裸露地表,所以播种之后仍然需要人力覆土。类似情况导致群众不想再使用免耕播种机。免耕播种机的使用,要求操作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同的土壤结构、不同的地质、不同的墒情,要求作业速度大不相同,在单县购买这种机械的农机手较少,熟练操作的机手更少。

  三、资金投入不到位。由于保护性耕作机具投资大,利用时间短,资金回收期长,导致农民在经营和投资农机时出现短期行为,大型拖拉机和免耕播种机不足,直接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农机补贴虽然年年加大,但补贴比例没有增加,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 对策

  为继续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单县农机局采取以下措施:

  一、抓免耕播种和精量播种,提高机播水平。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县农机局对免耕播种机和精量小麦播种机实施优先补贴,为提高播种质量提供机械保障。同时加大机播和精播推广力度,科学控制播种量,提高播种质量。

  二、抓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结合开展的秸秆禁烧活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并对秸秆还田机作业标准进行规范,要求秸秆粉碎长度必须在10公分以下。全县三秋玉米秸秆还田面积达45万亩。

  三、抓作业组织,确保适时播种。组织全县农机系统技术人员对播种机进行检修,保证机具以良好的状态投入生产,并根据各乡镇小麦种植分布,合理调配播种机械,积极开展订单作业、连片作业,加快机播进度。

  四、抓保护性耕作,提高综合效益。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保墒蓄水、节能增效的优势,结合莱河镇农机科技示范园,做好保护性耕作地块落实,加大推广力度,确保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20万亩。

  四 建议

  一、政府领导重视,加大保护性耕作的行政推广力度。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次革命,又是一件新生事物。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需要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切实把该项工作列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