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县:玉米机械化发展限制因素及对策分析

作者:德州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6日

    临邑县位于鲁西北平原,是德州市重要的产粮大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短短十年间,临邑县玉米机械化收获的速度让人惊叹,无论是机具数量的不断增长,还是机收面积的不断扩大,表明该县玉米机械化收获实现了巨大突破。但是,随着玉米机收的不断推进,制约玉米机收发展的因素也逐渐浮现。无论是机具自身的局限,还是农民要求的不断提高,都对玉米机收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制约因素

    玉米品种杂乱,种植模式多样。不同品种玉米的生长期、结穗高度、果穗大小形状等各不相同,影响了机械化作业的顺利进行。其中的一些品种本身就不适宜机械化作业。不同地区由于种植习惯的因素,使得玉米种植模式大大不同,行距有宽有窄。行距的不统一,不仅增大了作业难度,而且加大了作物机械化收获的损失率。

    机具性能待突破。一方面是农机具存在稳定性差、可靠性不高、作业质量低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玉米收获机械的大量增加,使得机具的售后服务跟不上,重要农时季节出现服务空白。

    耕地分散,制约规模化作业。玉米种植大都是以户为单位,经营规模较小。土地分割过于细碎,不利于规模化机械作业,制约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的效率,导致机械作业费用偏高,成为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的瓶颈。
玉米机收市场规范难度较大。一是作业效率偏低。由于种植模式的不统一、玉米种植的分散,使得收获机械转移地点增多,费时耗能,影响了机械作业效率。二是成本较高,作业耗能均大于其他作物机械化作业。三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手大都是各自为战,无序作业,致使地块转移时间长,耗时费能。
    四是农机培训不到位。由于玉米机械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农机培训不到位,造成农机手操作、调试机具不熟练,成为导致机具作业效率偏低、作业质量差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对策

    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提升玉米机械化水平。农艺方面,应该加强培育和推广成熟时间一致、结穗高度大体相当,适合机械化作业的高产品种。而在种植模式上,应该根据各玉米主产区的种植习惯,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推广适宜作业的农用机械,推进并最终实现作物大面积标准化作业。在农机方面,农机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应根据各主要产区的生产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适合本地区生产需要的农机产品。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适当改进农机,提高农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搞好农机新科技的推广示范。作为农机管理和农机推广的主角,各地方农机部门应当选择适合当地的农机型号,在当地进行大力推广、宣传和示范,并及时加强对机手的培训力度。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上,农机部门应首先向适宜机型倾斜,鼓励农户选购符合当地种植实际的农机。
强化售后服务,保证机具作业的质量。企业和经销商对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农户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动态跟踪服务。尤其是在三夏、三秋等重要季节,应进行不少于两次的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机具安全运行。
激励农机户承包经营流转土地。农机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做好引导,搞好示范和服务工作,推进土地的健康有序流转。制定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激励农户大面积承包流转土地,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选择一到两个农机实力强、承包土地面积大的农机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并扩大宣传面,以其为宣传样板,辐射带动周边更多农机户主动承包经营流转土地。在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当从燃油、土地租赁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帮助农机户搞好机耕道和排灌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进一步规范农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良好的服务是跨区作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农机主管部门应着力落实好国家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跨区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扎实做好来机接待服务、机具检修维护、供需协调、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保证机具和驾驶操作人员以良好的状态投入作业的基础上。突出强化信息引导服务,促进作业市场供需平衡,保障作业市场秩序。建立跨区作业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完善信息收集渠造和发布办法,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做好农机户的情报员。

    现阶段,农民购买大型玉米收获机大多是为了经营,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宣传推广玉米收获机的同时,因势利导,既要考虑到农民购机的回报率,也要为机械的使用最大化创造条件,只有玉米机械与当地作物种植模式相适应,机械增长量与玉米机收率的增长成正比,玉米收获才能真正实现机械化。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