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农机科技下乡活动调研报告

作者:菏泽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9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近三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市农村特点的“农机科技下乡”之路,并将“送惠民政策下乡”融入其中,创造性地将“送农机技术下乡”扩大为送“国家惠民政策”及“送致富之路”下乡。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方式越来越活,效果越来越好,已成为我市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一大亮点。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市局党组一直把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当作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从2011年起,利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市举办“农机科技下乡”活动。为做好这项工作,市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制定全市实施方案,指导农机科技下乡活动。为规范活动,市每年都适时召开全市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并邀请市县分管农业领导及各县区分管农机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参加,保证了活动有序健康进行。各县区农机管理部门也把开展农机科技下乡活动作为加强自身建设和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把任务落到实处。

  二、集思广益、形式多样。为让农机科技下乡活动更能贴近群众,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突出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行性,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变“给什么要什么”为“要什么给什么”。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查,了解群众和机手所需所急,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改变形式内容、方式方法,把惠民政策下乡、农机科技致富等内容相结合,从“最初的单调宣传”到“经常的进村入户”,从“天女散花”到“对口帮扶”。农机科技下乡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

  一是通过赶科技大集等形式开展宣传服务。各县区专门抽调农机技术人员,配合农机生产厂家和农机经销企业成立农机技术宣传队,出动宣传服务车,通过现场机具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向广大农民推介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二是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广大农机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机手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突出抓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围绕以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为重点,加强相关技术和操作要领的宣讲,促进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三是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和技术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从怎样方便农民的角度出发,把培训班办在乡村,有计划地抓好农机使用技术的培训。

  四是认真开展科技宣传咨询。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技术,组织农机科技人员进行讲座、咨询,加大农机化教育培训宣传引导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氛围。

  三、扎实推进、效果明显。三年来,全市通过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近25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机管理人员6000人次,培训农机技术人员4万人次,培训农机操作、维修人员20.4万人次。利用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共赶科技大集600多处;出动“农机科技下乡服务车”12辆,巡回宣传近1000次;新型农机具展示5000余台套;包括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玉米联合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内容的科普展板1800块;活动现场发放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图书、实用光盘等18000余册;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解答农民群众咨询20余万人次。开展这次活动,收获颇多,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农民了解了农机发展的新趋势。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的研制和生产都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而广大农民由于地域、环境、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了解农机发展的新趋势,因此,他们见到的只是在市场上摆的、在公路上跑的,就是见到真正在田间作业的,也不可能亲身一试。开展农机科技下乡活动,由于规模大、形式新、时间长、范围广,加上与农民是“零距离”接触,所以,再一次激发起了广大农民学习农机新知识、新技术的热情。下乡巡展队伍走街串巷所到之处,大街小巷一片沸腾;从城区到乡村,无不看到农民对农机科技下乡欢迎的热烈和对农机科技知识的渴求与渴望。二是使企业了解了农民新需求。参与活动的企业通过“组合现场演示”、“操作培训”等活动,在开阔农民群众眼界、服务“三农”的同时,企业进一步了解了农民需求脉搏,把握了企业产品定位,找准了进一步服务“三农”的工作坐标。三是使农机部门找到了服务“三农”的新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农机部门正在进一步调整工作定位。那种计划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合时宜,怎样更好的全面服务于“三农”,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通过“农机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政府、部门、企业三方互动。可以说,使农机部门开辟了一条服务“三农”的新途径,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惠民政策,推动全市农机化事业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几点思考:

  广大农村在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先进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急切地呼唤着农机知识更新、思想更新、观念更新的建设力量。仅靠组织几次集中活动,动员人员下几趟乡,送一些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渴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致富的问题。治本之法是变主动送、主动教为农民主动学、主动用。

    1、变“多下乡”为“常下乡”。 农民主动学和自觉用的前提是变“多下乡”为“常下乡,“农机科技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要求数量、内容、时间上的“多”。“常下乡”要求把组织活动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既抓住当前,也考虑长远,通过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农机科技下乡”活动扎根于乡。

  2、变“送教”为“培养” 。农民自觉主动学和自觉用是目标,“送”、“教”、“用”结合是农机科技下乡活动的根本。把为农民培养农机能手作为农机科技下乡工作的的主攻方向,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授课、送出去学习、手把手传授等形式来培育农机人才。依托各县区农机化学校,大力抓好农机新技术培训,推广农机科技致富典型经验,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3、变“输血”为“造血”。变“农机科技下乡”为“农机培训基地”,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农机科技下乡”不仅要使专业技术人员“常在乡”,关键是要在农村建立一支不走的农机培训队伍。要充分利用广大新型农民有强烈需求的群众基础,利用农村有一批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人才条件,利用了农机合作社建立一批农机培训基地,从而达到“造血”的显著效果。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