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村、农业、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地好处。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一大批先进机具在生产环节上得到了迅速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我县小麦、玉米生产的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是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给小麦、玉米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近日成武县农机局组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对我县农机农艺融合情况进行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玉米不实行等行距播种,造成机收困难。目前,玉米实行大小行距播种,而玉米收获机作业行距一般为60—70cm。玉米播种行距与玉米收获机作业行距不适应不配套,因此要实行玉米等行距播种。
2、秸秆粉碎长度不符合要求,造成播种困难。耕层跑墒严重,加重田间干旱程度,冬前易出现“吊死苗”,冬季透风伤根,加重冻害。
3、常年耕层过浅,造成根系难以下扎,抗旱抗涝能力较差。一些经济条件好的镇村,实行统一耕种,但每年秋种耕地时,不是逐步加深耕层深度,而是长期保持同一耕层深度,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并且犁底层逐年变硬,结果造成小麦根系难以下扎,前中期易形成弱苗,不抗旱不抗冻;后期易倒伏和早衰,遇雨地表径流多,蓄纳雨水少,天然降水利用率降低,遇旱干旱程度加重。
4、播种深度不稳定,造成细弱苗。秸秆还田地块播种后不采取镇压措施,造成0-10厘米土壤过于疏松,小麦播种时,播种机开沟器下陷过深,播深易达到7-10厘米形成细弱苗,低位大蘖易缺位,群体发展受抑制,难以确保足够单位面积穗数。如果使用了质量没有保证的种子,特别是大粒型品种,由于其发芽势弱,顶土力差,出苗率显著下降,基本苗严重不足,即使苗后加强田间管理,亩穗数也会明显减少。
5、深播压水,造成出苗困难。一些地块深播借墒播种后,遇持续干旱,为保出苗,采取浇水措施,结果造成土壤板结,种子顶土出苗困难。
6、播种不均匀,造成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由于按面积收取服务费,播种机行走速度太快,播量不准,播种过深或过浅;播种机堵塞不能及时清理,下种不匀。
二、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的建议
1、加强领导,密切沟通协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农机、农机生产企业、科研单位、土肥、栽培、植保等专家组成的农机农艺融合领导小组,专题讨论农机农艺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充分利用项目带动作用,加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开展小麦、玉米机械化技术示范,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村节能减排技术,促进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和发展。
3、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技术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服务作业规范,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调控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业机械购置补贴,加大补贴力度,积极调动农民应用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增产增效农机化技术的积极性。
5、大力开展农机农艺技术培训。加强农机、农技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工作,结合重点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向农机人员传授先进适用的农机农艺技术。(成武县农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