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培训工作是农机化工作中的关键一环,直接担负着拖拉机驾驶员、农机管理干部、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重要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搞好这项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经过探讨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牢固树立为民服务宗旨
农机培训工作直接面对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三农”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把服务贯穿于农机培训工作的全过程,牢固树立培训就是服务的理念,克服过去那种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工作方式,增强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觉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先进实用的农机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农民,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农机化发展和先进生产力带来的文明成果。
二、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农机培训工作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为了给他们提供最大的方便,我们要经常深入乡村、集市、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农民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养成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同时,农机培训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必须精通农机方面的业务知识,熟悉农机方面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练掌握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原理及使用、维修操作方法,能够圆满回答和解决农机手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另外,农机培训工作又是一项知识更新很快的工作。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新机具上的应用,农机培训人员必须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强化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农机新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目前单县农机校有教师15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
三、争取资金,加强设施建设
农机化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教具、教练车、解剖车、教练场地等)的好坏、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前些年,由于我们对农机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教学设备老化,教学设施残缺不全,导致教学内容空洞,教学质量严重下滑,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有利时机,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财政的支持,争取农业项目资金,加大对农机培训基地和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完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要争取财政、劳动等有关部门对农机化学校开展多渠道有偿服务的支持,使农机培训工作在服务三农、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积极开展科教下乡活动
科教下乡是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农民增收、创收,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机培训工作肩负着向农民传授农机先进适用新技术的重要任务,必须积极参与到科教下乡工作当中去。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农时,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农闲时节深入乡村集市,将农机实用技术培训与农机技术推广相结合,与驾驶员安全教育相结合,与农机生产企业技术服务和农机现场会、演示会相结合,进行现场指导、现场教学,及时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类问题。这样,一方面为农民解决了疑难问题,带来了方便和实惠,另一方面也树立了我们农机人的新形象。
五、拓宽渠道,广开办学门路
多年来,我们农机培训工作办学方式单一,农机化学校只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一项业务。这样既不能充分发挥我们农机培训工作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我们农机化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开拓思路、解放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农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到社会化办学的大潮中去。一方面要继续巩固我们的主阵地,面向“三农”开展驾驶员、操作人员培训、农机维修、电气焊、机械加工修理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学场所、设施和师资力量等资源广泛参与“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社会化培训活动,针对农民的需要,由单一培训向组合式培训转变,由短期培训向长短结合转变。特别是在“阳光工程”培训过程中,积极与企业联合,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的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为农民就业找到了一条出路,在用工企业和务工农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