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农机科技教育培训情况分析与探讨

作者:郓城县农机局 魏玉峰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8日

  近日,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更好的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郓城县农机局组织专门人员,采取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对全县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

  一、郓城县从事农机人员现状

  到2013年底,郓城县农机化从业人员28503人,其中:农机管理技术人员89人,农机维修服务从业人员2300人,农机驾驶操作从业人员8974人,农机经营销售从业人员870人,农业设施操作从业人员1900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由过去的无限供给阶段逐步转为有限剩余、有限供给和短缺阶段,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矛盾日渐突出,农机销售、作业、维修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因此,搞好我县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

  二、郓城县农机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综合素质偏低,整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县农机实用人才队伍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不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很少,而且缺乏再培训提高过程。农机年检年审,少数地方出现年检不见车,年审不见人的现象,审前培训这一环基本省掉了。农机修理人员主要是以师带徒,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学习。会操作、能修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及高职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难以应对国际、国内县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机化的发展。

  (二)结构单一,组织化程度低。我县现有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主要从事农村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绝大多数规模小,设备简陋,分散经营,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抗风险的能力低,有组织有规模的农机跨区作业县场尚未形成,农机服务产业化严重滞后,农机大户培育乏力,不能很好的发挥龙头作用。

  (三)信息服务滞后,农机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自发、盲目地经营和发展农机,是现阶段我县农机实用人才从事技术服务主要特点。各级政府及农机主管部门对农机人员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指导与扶持力度不够,是其主要原因;农机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则是其直接原因。农机人员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主要靠电话联系和通过看报纸了解,信息反馈迟,影响农机交流与合作,农机生产作业的社会化程度由此低下,农业机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农机化学校管理观念落后,运行机制陈旧。部分学校没有根据目前实际和县场需求来确定工作目标;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培训上只局限于驾驶员培训,而对农民农机化新技术、新知识多样性需求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培训方法简单,办学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改革思路少,或者有思路,但“等靠要”的思想居多,培训领域不宽,不适应县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农民对农机新技术,新技能、新设备掌握的要求。

  (五)学校设施设备陈旧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县农机化学校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多数教学用房已经老化,有的一些教学设施年久失修,损坏现象相当严重,多数教学设备是上世纪八十年省上投资配置的,教学设备等硬件都已远远跟不上教学的要求,难以开展多元化的培训工作,培训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加之培训资金投入越来越少,农机教学设备无法适应新型农机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我县五类农机从业人员培训需求详细情况分析

  (一)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培训对象以镇级以上农机管理人员为主,培训内容是农机化法律法规知识、国家惠农政策及业务知识,当前推广普及的农机化新技术应用知识及安全监理技术。

  (二)农机维修服务人员培训:培训对象为各维修网点及生产经营企业售后服务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知识。

  (三)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本年度购买新农机的农民。培训内容侧重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等知识。

  (四)农机经营销售人员:培训内容侧重农业机械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等。

  (五)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侧重农业机械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知识等,可以和农机操作、销售、维修人员培训共同进行,节省师资费用。

  四、对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一)合理划分培训对象,做到因人施教。当前农机实用人才培训的重点对象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技术基础较好的农机大户,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及时获取新技术、新机具,扩大作业、加工规模,发挥大户示范带动作用;第二类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中青年农机手,他们多数为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文化基础,有充沛的精力,是农机经营和农机化作业的主要承担者,可通过加强农机职业教育培训,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机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培训广大中青年农机从业人员;第三类是见多识广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出务工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劳务知识和农机技术培训,引导他们利用外出打工的机会,学习农机致富技术,为将来回农村发展做准备;第四类是农村优秀党员干部,对他们开展以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系统学习,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机化事业的带头人、农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二)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做到因需施教。根据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人才的需求,改变求学历不求能力、求文凭不求水平、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根据本地域确定以耕整机械、收割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为重点培训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使培训不与现实生产脱节。

  (三)创新培训形式,做到务求实效。采取聘请专家、教授利用课堂讲授、举办技术讲座等形式进行培训;发挥县农机推广站(农机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传授现代农机科技知识;针对生产实际,让农机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举办讲座;组织农机实用技术人才骨干到相关地区考察、培训,学习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通过结对子、以师带徒等方式进行传、帮、带,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经验传授给其它农机从业人员。

新闻来源地址:

手机看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