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农机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

你现在的位置:农机通首页>>农机博客>>兵团农机化>>——农十师>>

从人工拾花到机采棉收藏

    回想起当年团场种植棉花全靠手工捡拾,到今天自己拥有了价值100多万元的自动采棉机,程利华觉得这简直就跟做梦一样。

  程利华是地道的农十师一八四团人。1978年改革开放的第一年,他刚好从学校回到团场,在团值班连工作。那时团场开始种植棉花,他的父母也在种植棉花,于是,每年到了棉花收获季节,他都要和单位同事一起去参加支农拾花工作。

  过去因为种植技术不成熟,产量不高,加上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拾花主要靠人工来完成。每年棉花收获季节,长达两三个月的拾花期,大家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发,拾到天完全黑下来才回家,累得腰酸背疼,筋疲力尽。但是,即使一天干到黑,程利华也总是完不成拾花任务。

  转眼间,10年过去了。1988年,团值班连解散了,程利华就在团建筑公司当上了一名技术员。虽然是非农单位,但是每年参加拾花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停止。因为随着棉花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水平不断提高,拾花任务也越来越重。

  每到拾花季节,非农单位去支农拾花,是解决团场拾花任务中的重要力量。但是,那是靠时间和超强劳动换来的棉花重量,看着地里白茫茫一片的棉花,程利华心里总是直发愁,不知道何时能不再拾花。即使人工拾了十多年的棉花,他单日拾花**多也没突破过60公斤。这样的拾花方式,使程利华产生了怎么能实现机械化拾花,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拾花效率的想法。

  1998年,兵团借助自治区北疆水利工程,实施的农十师南部生态农业开发工程拉开了序幕。农十师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对南部垦区进行了配套的生态农业综合开发,这让程利华意识到在一八四团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终会大有用武之地。他买了两台链式机车,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

  从这年开始,伴随着程利华一起发生巨变的,是一八四团的耕地面积迅速增加了近10万亩,其中,大部分耕地种植的是棉花。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棉花采摘等实际问题日益突出。

  程利华终于盼来了现代化的采棉机。2008年,一八四团首次从外地引进现代化的采棉机,这让程利华大开眼界。一台采棉机作业一天,相当于733个劳动力一天的拾花量,相比之下,机采棉与人工采摘棉花每公斤可节约成本0.28元,把职工从重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还极大地减轻了职工采摘、拉运棉花的劳动强度,从而有效提高了棉花生产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第一次看到如此现代化的采棉机,使程利华更加坚信,今后发展现代农业将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实惠。

  兵团鼓励职工自行购买大型农机的政策出台后,程利华下决心自己买一台采棉机。今年,程利华买回了一台价值128万元,有着我国自主技术产权的采棉机。这台机车兵团补贴了20万元,自己仅仅首付了20万元就把机车开回了家。这台让他爱不释手的机车,每天可采棉花150多亩,按照单产籽棉300公斤计算,每亩地节约拾花费用250元至300元。程利华说,30年来,自己不但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一八四团发展现代农业的亲历者。(程利华 卢友东)




发表于 @ 2008年12月01日 17:50:00 |点击数(

旧一篇:二十二团:亚泰塑料厂PVC128穴育苗秧盘投入生产 | 新一篇:三代农机手话变化

©2016 nongjitong 农机通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政策 使用条款和版权声明
页面生成时间:2020/12/24 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