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她是代表地理位置,还是代表地区名称;她的历史有多遥远;她的故事有多漫长,让我们一一道来,去看看那样一个神秘的地方。
一、关于“大荒北”
“大荒”一词古已有之。 《荀子。强国》:“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这可能是人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早的“大荒”一词。 荒,有荒芜、灾荒、废弃、灭亡、广大、边远等多重含意。《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喻周朝疆域之广大。《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喻目睹与神思之遥远。《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乞赐褒奖,以慰边荒。”是说希望人们关注边疆军情民务。 把“大荒”一词作为某地域泛称的,当首推《山海经》。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山,有肃慎氏之国。” 《山海经》中关于“肃慎氏”记载,可以从史籍中得到佐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唯禹之功为大……定九州……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北山戎、发、息慎……”郑玄注:“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后汉书》载:肃慎先民,商、周时,居“不咸山北”“东滨大海”。 前引《山海经。大荒北经》文字中三个信息。一是当时人们已经有了具体的“大荒”的概念,二是当时人们把“不咸山”和“肃慎氏之国”称之为“大荒北”,三是“不咸山”和“肃慎氏之国”在“大荒”之北,是比“大荒”更为广大、边远的荒凉之地《山海经》所指明的“大荒北”方位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北大荒”的地理区域已经有吻合的地方。
据考证,不咸山即今之长白山,不咸山北即今之老爷岭和完达山,“东滨大海”指的则是今之日本海。而肃慎部族当时的活动地域在牡丹江流域至黑龙江下游,中心在牡丹江流域的今宁安县一带,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始称渤海(公元697年-926年)。 而今天黑龙江垦区的牡丹江、红兴隆、建三江等三个分局就位于古肃慎部族活动的区域内。
二、关于“北荒”、“东荒”和“西荒”
到清末民初,“大荒北”之称才发生变化。 《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载光绪八年(1882年)3月24日呼兰副都统申报斩首“盗匪”咨文,文中陈盗匪供词:“往北荒讨债、代觅房间搬家。”“北荒”之称出现了。 光绪十年(188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近因西荒一带去岁欠收,难民源源而来,入境谋生者不下数千口。”从此始有“西荒”之称。
随着“北荒”和“西荒”的出现,“东荒”也随之而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驻守黑龙江将军税德全上奏光绪:龙江军队的布防“非在东荒久驻重兵,无以廓清盗薮”。 宣统二年(1910年)《黑龙江志略》:“咸丰以后,民垦日兴,东荒**初设有民官。” 民国十四年(1925年)的《索伦纪略》记载:“东大岭以西止于嫩江(近名东荒),多军户……及满族……近年汉族开垦其地,随成汉化。嫩江西岸止于索伦山(近名西荒)。”这里的东大岭是指小兴安岭,索伦山是指大兴安岭西南段。 民国十年(1921)4月,呼兰地方报黑龙江将军衙门称:地方军警剿匪不利,致使“北荒”的盗匪为患于“东荒”。
综上,清末民初时“东荒”“西荒”和“北荒”地域应在今呼兰、巴彦、肇东以北,大兴安岭西南段至小兴安岭之间,即今天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三、关于“北大荒”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嫩江县土改工作队负责人解云清向中共黑嫩省委(黑嫩省系“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的简称,于1947年2月4日由当时的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而成。后于1947年9月16日重新划分为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尚志发先生在他的《“北大荒”考》中把解云清向“中共黑嫩省委汇报”误为“向黑龙江省委汇报”是错误的)汇报土改工作的报告中称: “嫩江处于严寒的北大荒……北大荒土地多……特别是北大荒妇女少……” 这份汇报首次提出了“北大荒”的概念。但是应当指出的是,这时的“北大荒”还仅仅是相对于“东荒”而言。
1947年岁末,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报《新黑龙江报》曾连续刊出《农民识字课本》共十三课,其中第一课开篇即说: “北大荒,庄稼强。雇农贫农,饿的慌。” 这里的“北大荒”与解云清汇报中说的“北大荒”已经不同了。它不仅指“北荒”地区,而且涵盖了“西荒”和“东荒”。“北大荒”已是当时整个黑龙江省的泛称了。但是当时的黑龙江省还不包括今天的合江、牡丹江、嫩江和哈尔滨等广大地区,仅局限在当时的齐齐哈尔、北安、讷河、望奎、肇东、漠河等1市5专区38县的区域之内。
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在黑龙江地区建立的民主政权分别为松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合江省、绥宁省(分别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松花江地区、黑河地区、嫩江地区、合江地区、牡丹江地区)、哈尔滨市。建国前将上述五省市合并为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建国后,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将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在这一时期内,尽管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在不断变化,但“北大荒”的区域界线,仍未超出当时的“北荒”、“东荒”和“西荒”范围。
经中共中央同意,王震将军于1954年和1958年分别率铁道兵复转官兵和10万转业官兵,开始对黑龙江省东部的荒原进行大规模开发,进而揭开了黑龙江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1958年4月12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前身------黑龙江省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车站广场隆重召开欢迎到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开垦荒原的轩业官兵大会。面对刚到密山的万余名转业官兵,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部长王震上将戎装代表解放军总部致欢迎词。王震部长在致词中指出:“大家来开垦北大荒,这个任务是很艰苦的……。”这是有史以来人们第一次把“北大荒”这一称谓用到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虎林及合江地区。
1958年5月7日,参加黑龙江东部荒原开发建设的转业军官徐先国在《人民日报》发表诗作《向地球开战》,诗中写道:“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也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北大荒”作为“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虎林及合江地区”这一概念,通过《人民日报》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1959年9月27日,毛泽东给曾在中南海工作过并已参加10万转业官兵垦荒行列的李艾复信,请她“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这是有史以来人们第一次把“北大荒”的区域限定在黑龙江垦区范围之内。
从这时起,“北大荒”成为黑龙江垦区的特称。 从此以后,“北大荒”——这**能表现黑龙江垦区特色的称谓开始在祖国大地广为流传,并相继出现在文学作品、学生教材、理论文章和有关专著之中。
1979年出版的《辞海》(1985年版本)列专条解释“北大荒”: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广大荒芜地区。解放后已开垦,已建立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
四、关于黑龙江垦区
“北大荒”以其土壤肥沃、资源丰富而名传天下,又以其地处高寒、地势复杂而被历代拓荒者和外国“淘金者”视为畏途。五六十年代在“北大荒”生活和工作过的老作家聂绀弩当年曾这样描述过“北大荒”: “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苇塘……大烟炮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偶为暴-客捕逃薮,间作移民生死场。”
但是,从1947年6月13日宁安农场(时称“松江省营第一农场”)在珠河县(今尚志市)一面坡东太平沟小山正式成立至今,经过三代人半个世纪的努力,黑龙江垦区人民忍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前赴后继,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数十万转业官兵、城市青年、支边青年、各地移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从东经123度23分到134度32分,横跨12个经度;从北纬43度56分到50度21分,纵贯8个纬度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两麓,总面积55300平方公里的亘古荒原上,艰苦创业,开发出3000万亩耕地,建成拥有102个大(中)型机械化国有农牧场,60亿元固定资产、70万名职工、160万人口的中国**大的商品粮基地,一个粮牧企并举、贸工农一体化、年产商品粮达170亿斤、年国民生产总值近100亿元的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黑龙江农垦经济区。为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先进文化的传播、北部边疆的巩固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大荒”的成功开发与建设,是中国垦殖史上**辉煌的篇章,其开发意义之伟大、开发过程之艰难,决不亚于当年美国征服贫瘠的田纳西州和前苏联开发荒芜的西伯利亚。
1997年8月20日,为祝贺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5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词:
“发扬北大荒精神,继续开创农垦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题词不仅进一步指明了“北大荒”的具体区域,同时也对垦区人民为开发建设“北大荒”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大荒”——这个在特定地域、特定年代、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地域特称,已经与黑龙江农垦事业溶为一体,并将因此而永存于共和国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