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迎来了一轮高增长。**新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多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增幅同比分别达到或超过50%,少数上市商业银行第一季度利润增长幅度甚至达到或超过100%。
已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的交通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00.28%,而在现有已上市的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成为佼佼者。季报显示,兴业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6.04%,民生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2.32%,招商银行同比增长140%,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同比增长更是达到180%。
业绩普遍呈现高增长的同时,银行业主体的薪酬分配水平亦大幅增高。在今年4月,当一些上市商业银行陆续披露2007年年度财报之时,一些有心人根据这些银行的净利润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经过折算,发现这些银行的人均收入异常可观。比如一季度净利润增长达到180%的浦发银行,过去一年用于支付全行员工薪酬的金额就超过了5亿之巨,该行去年的人均收入达到36.67万元。紧随其后,其他一些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均收入也分别达到20多万。
薪酬高增长和业绩高增长成为备受瞩目的事情,但是,银行并未公开回应人们的质疑。虽然这些商业银行眼下已经成为公众公司,但依据传统的行事风格,他们在这些敏感问题上保持惯有沉默,以求不激起更多非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业内部人士对这些问题不持有自己的看法和评判。
薪酬是与非
在银行业界,几乎没有人认可那种将全部员工薪酬支出数额除以全体员工数得出的简单平均折算结果,在他们眼里这不无荒谬之处。假如事情确实如此,则意味着银行内部自上而下所有在岗员工都将腰缠万贯。一位银行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平均分摊折算得出的结论不仅令人费解,而且容易使人对银行产生误解和情绪。
一段时间以来,对银行工资分配舆论有所关注的王鑫即不赞同这样的讨论。王鑫目前供职于已经上市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是该银行北京支行的业务骨干。他表示,自从银行的工资分配问题成为舆论焦点之后,他也通过相关渠道分别向不同股份制商业银行了解过,据他得到的信息,自己所在银行的薪酬分配水平确实是远远低于那些股份制银行的。
王鑫说,这反映了国有银行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无论是高管还是普通员工。原因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不仅要挣钱,更要谋取仕途,银行利润还要上缴国家,不可能把太多的分配给员工;至于那些股份制中小银行,他们的管理层就是冲着挣钱去的。
记者自银行业界内部得到的消息显示,五大国有银行之一的建设银行,其平均收入9万元是比较可信的,其他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的收入,平均在15~20万元之间较为准确。从数字上看,这的确与舆论所指的水平接近,但相关人士说,这些高水平的酬金是由于股份制银行人员较少,高管薪酬太高,从而拉高全行员工的收入平均数所致。
另有银行业人士称,账目上的数字与编外人员未能纳入薪酬平均数统计也有关系,而这个情况在很多行业存在,比较起来银行业的编外人员现象并不明显。
中国银行业目前普遍实行“定岗定薪、级差激励”的薪金分配机制,这种机制更多时候向专司决策的管理层倾斜,从各支行级到总行级均是如此。一般而言,10%的高管收入会占到全体员工总收入的50%。
高管超高薪不仅引起社会舆论的注意,也令银行内部职员抱有不满。备受议论的两起典型的金融业界“高管高薪”事件,其主角分别是深圳发展银行的董事长法兰克?纽曼和平安保险公司的董事长马明哲。65岁的纽曼曾在多家外资银行供职,他去年的税前年薪是2285万元,据称占全行当年在公司领取报酬的14位高管薪酬支出的近49%。银行业界人士告诉记者,纽曼曾在外资银行担任高管,他的收入会与外资银行高管比靠。
现年53岁的马明哲是平安保险的创始元老之一,他将早年只有13名职员的小型企业打造成今天的一家庞大的综合型金融保险集团,身价亦随之陡增。据称,马明哲从2004年至2007年的税前报酬分别为1170.4万元、1413.5万元、2351万元、4616.1万元。
如出一辙,**新的“高管高薪”出现在民生银行。5月10日,民生银行补充披露2007年度报告的相关信息公告,公告一并列出32位高管过去一年从该行领取的报酬总额,其中,现年51岁的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和69岁的行长王?世去年税前报酬总额分别为1748.62万元、1004.61万元。
上面的一串串数字令人侧目,很多人将之冠为“天价薪酬”。
放眼全球,还可以发现“高管拿高薪”并不是一个“中国问题”。在欧洲,据说一些大银行的董事长平均一年的现金收益可以达到1000~2000万欧元,此外,光股权激励一项也可能达到4000~5000万欧元。
收入要透明
不过,目前的问题表现在很多人对此无法适应,大部分银行职员就在其列。与整个社会的收入呈现两极分化相似,银行业内部也存在薪酬分配“两极分化”的问题。在银行内部,普通职员领取的工资收益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资条收入,另一部分是效益工资,工资条收入是固定收入,效益工资是非固定收入,而且没有保底,根据完成的业务量或者任务指标决定。这些职员通常占一个银行的大部分人数,他们自称是为少数高管层背负高薪骂名的“穷人”。
可以肯定的是,银行普通员工收入偏低问题正令很多人缺乏信心。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人员的流失会逐步显现。有一些骨干级的从业人员明确表示,他们正尝试着要离开,只差一个时机。
已经有研究人员就银行业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问题提出警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称,高管薪酬上涨速度过快值得反思。
此位专家表示,就绝对数量而言,高薪酬大部分是由高层管理者获得,各商业银行近几年业绩出现高速增长,这虽与银行高管的努力分不开,看似理所应当,但是,国家政策对于商业银行的扶持以及经济基本面的良好也是促使银行业绩高涨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夸大高管的贡献。
郭田勇曾在人民银行任职,后出任中央财经大学教职,多年来一直专注于银行业的全方位研究。在日前接受本刊记者访问时,他说,中国银行业出现的高管高薪酬现象是否合理原本是公司内部事务,对于那些上市银行而言,管理者薪酬的高低与否由董事会决定,如果董事会给这些高管定下高薪,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他又指出,现时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表现得较为严重,所以“也会存在高管给自己定高薪的现象”。
银行业内部的薪酬分配和激励不透明是固有现象,而这个不仅仅出现在国企。银行高管层的收入分配由董事会决定,同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董事会本身又由负责日常运营、决策事务的高管层控制大多数席位,这一群体做出薪酬分配决策,并交由专门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处理。但该委员会只负责向董事会报告一切事务,并没有义务和权利向公众公开他们的具体决策和执行情况。
寄希望于银行的财务报告提供一些详细信息,也是难乎其难的事情。中国很多上市银行的财报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透明和规范。已知的诸多上市银行财务报告之中,对于高管的收入能忽略不提则不予提及,勉强能够提及,也只是简单地以一个数字加以体现,对于这一数字背后的来龙去脉和内中细节,均缄口不言。
有消息称,金融监管机构对于高管薪酬问题也进行了专题调研,但**终结论的形成以及能否做出相应对策仍然没有时间表。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总经理王玉珍说,银行业领域存在的高薪酬分配之所以称其为问题,是因为分配信息严重不对称、分配标准又过于模糊含混。首当其冲需要明确的,正是这两者。
简单的“定岗定薪”无助于解释银行业高薪现象,反而可能助长人们对于当前收入分化不公的情绪。什么样的人,在企业里充任何种岗位角色,拿取什么样的薪金,他们的责、权、利具体如何通过何种形式表现,目前这都是有待梳理的环节。
“高、低不成问题,问题是你的薪酬标准是否可持续、是否健康,而且这个标准由谁来制定。”王玉珍说,除此之外,如何进行监管,这会是一大挑战。
利润怎样暴增
利润急剧膨胀也是银行业主体饱受关注的另一高增长问题。纵观财务报告,过去一年中国所有上市商业银行都维持了利润增长的美丽报表,并且延续至今。这难免给人以暗示,似乎中国银行业主体的业绩良好,发展稳健,不存在任何问题。
事实并非尽是如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银行业业绩之所以会出现高速增长,这与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有着很大关系”。
银行业主体目前的主要业绩增长来源是利息收入、手续费佣金收入和投资收益,在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来源当中,利息收入一般占有绝大部分。过去一年,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向好,银行的存、贷款规模都在增加,息差收入也在扩大。
不过,由于去年证券市场比较繁荣,各家银行的手续费、佣金收入,包括代理基金手续费、证券和保险手续费等中间业务的增长,以及各类投资收益也在增长。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这是银行业利润增长迅速的重要原因。
从数家银行发布的财务报告来看,中国建设银行去年的手续费、佣金收入为313亿元,同比增长130.73%,其中,该行代销基金增长107亿元。而以180%的季度业绩增长“一纸闻名”的浦发银行,去年同类业务收益为16亿,增长100%。业绩领先于同业且保持着较高增长水平的兴业银行,去年实现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201.14%,投资收益同比增长204.50% ;交通银行的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及投资收益增长去年也分别达到137.93%和122.37%。与去年同期同类业务收入幅度相较,上述银行今年一季度的同类业务收入亦保持着大幅度增长。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王玉珍表示,这种增长存在很强的特定性、阶段性和偶然性。
王玉珍目前主持的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负责华夏银行的战略管理、重大决策以及新兴业务研究,王本人亦曾在不同金融管理机构任职。在他看来,近期银行业的高增长得益于几类客观因素,除了一般的常规性因素即存、贷款规模扩张之外,由于宏观调控促使银行信贷抽紧,信贷投放成为稀缺资源,与前些年的借贷宽松环境相较,去年以来贷款环境相对趋紧,利率相应上浮,因而体现出利润的同步增长。
2007年,中央银行先后超过5次以0.27%的幅度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同步上调。虽然存、贷款利率出现同时调整,但存款利率上浮表现出很强的滞后性,很多定期存款因为没有到期,所以利率无法上浮。此外,活期存款利率没有变化,因此,需要支付的那部分利率上浮成本扩大因素在银行层面表现得不够充分,但是贷款利率的上浮因素当年就已体现出来,因而产生成本与利润之差,这是银行获得超额利润的一部分。
一些人士认为,中国目前尚处于温和通胀时期,在这一背景下,银行的新型业务和资产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从中创造一部分利润。银行层面的理财产品种类正在扩大,每一家银行几乎都在发展他们的中间业务,努力提高这一业务的收入比重。除此之外,在结构性业务调整过程中,银行业主体的不良资产状况一时之间还难以反映出来。
王玉珍表示,他不认为目前的银行业利润高增长现象会有很强的持久性。如果不是由于外部经济、政策因素的刺激和拉动,银行业主体仅凭内部动力尚无法实现高增长。王玉珍认为,银行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业绩增长**多只占全部盈利的1/3。这1/3可能体现在存、贷业务规模的发展,以及通过努力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得到的一部分利润。
增长可否持续
当然,要想进一步认清那些因一纸奇高增长报告而搏得声名的银行,无疑具有难度。比如浦东发展银行今年一季度高达180%的增长,即是如此。
浦东发展银行主要业务网络分布在南方一些地区。该家银行在过去数年间的业绩增长一直与国内同类银行保持类似水平。关于今年同比180%的第一季度增长情况,浦发银行表示,这是由于第一季度资产规模增长,利差提高,非利息收入增长以及有效所得税率降低,因而使得净利润出现大幅上升。
净利润增长180%是中国银行业绩的一个历史新高,另一家在同期创下同样增长幅度的银行是北京银行。北京银行2007年上市,在天津和上海设有分行。财报显示,该行今年一季度共实现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189.8%。与浦发银行类似,该行一季度主要增长项目表现在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的提升。
相关人士表示,一些银行在某个特定时期出现利润的极端增长,这是可能的。因为不排除会存在一些投资性收益。比如一些银行之前曾持有其他金融机构的股票,在行情较好的时候悉数卖掉套现,利润会呈爆炸性增长。但该位人士认为,这种收益都是一次性的,以后再也不会有。
高增长显然无法体现银行业主体的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在北京,一位国有商业银行人士对记者说,他不认为浦发等银行的高增长能说明什么实质问题,这种增长与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没有关联,但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银行以往的业绩太小或者一般。
这位人士称,在真正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中,银行的盈利水平取决于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从各行财报来看,一些国有商业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例已经提高到14%,并且在提升,而一些小银行则为6%,绝对数字相比差距则更显悬殊。
不论是否存在增长泡沫,中国银行业呈现的整体高增长水平可能无法持续。从年初到现在的股市低迷,银行代理基金的手续费或管理费收入会大幅减少。
5月12日,中央银行宣布从5月20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已上调至16.5%。据称,中国的商业银行并不愿意主动配合控制信贷总量增长。鉴于过剩流动性使得通货膨胀压力迟迟得不到削减,监管部门一直在利用诸如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引导和约束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这导致一些银行没有更多能力去投放信贷。
王玉珍认为,中国银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未来利润发展压力,经济走势不确定性因素一旦出现,“良好形势下产生的超额利润将不复存在,甚至可能出现超额负利润。”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8日 20:57: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