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农机通首页>>农机博客>>红兴隆北雁现代化农机>>北大荒岁月>>
难忘和黑龙江水生死搏斗 |
发布时间: 2007-10-19 8:59:47 陆书鑫 供稿 责任编辑: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间,1958年转业官兵赵世益已年过七旬的高龄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他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从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的南方,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疆,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难忘岁月,……。 1969年5月,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为了适应战备和生产的需要,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赵世益所在的单位是九团三连,位于九团**北端的黑龙江边,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当时被定为武装连队,共有5个排,他任一排排长,战士都是从各大城市来边疆的知青。 他的排被派遣到驻守九团**北处的黑龙江边北口子码头,一方面搞战备,一方面抬运木排出河归楞。当时排里只有两台机车 (一台100号,一台东方红“54”),任务十分艰巨,他们放弃了休息和节假日,上万立方米的木材被顺利运上岸归了楞。 8月1日下午,为了第二天一早能顺利开始工作,他带一部分人放弃了休息时间,在完成了第一个木排的出河任务后,又顺利放下了第二个木排。就在这时,一件意外终生难忘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连日来江水不断上涨,被山洪冲下来的带根树木,有的被木排卡住,加大了紧捆木排钢索的负荷,加上湍急江水的冲力,“嘣”的一声钢索断了,木排像脱疆的野马顺流冲下,眼看着国家财产要遭受巨大损失,并随时有可能越过主航线漂到国外去(苏联)。 见此情景,赵世益急得大喊一声:“快抢救木排!”面对着奔腾的黑龙江急流,他奋不顾身地跳上木排,战友们听到喊声也随之毫不犹豫地扑向木排,有的从数米高的峭壁一跃跳下去奋力追赶。当时严光嗣拉住钢索往岸上拽与另外两位战友把它绕在江边的大树上,风大浪急水排飞快地移动,钢索被拉的笔直,并且一圈一圈地滑走,他们不顾个人的安危,拼命地将它拉住,终因水流过大钢索全部滑脱。 此时此刻,每个人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他们扑向湍急的黑龙江,朝着木排漂走的方向奋力追赶,延着荆棘丛生的小路奔跑着,野草荆棘割破了皮肤,刺破了一双双光脚板,鲜血直流、疼痛异常,他们咬牙坚持着,望着远处的木排焦急地奔跑着……。 这时,一条小船也追上来了,船上是三个老职工,他们划着船将岸上的战友接下江,在天黑之前追上了木排。战友们跳上水排与排上的战友会合,一次又一次地将钢索甩到岸上去,几次都失败了,木排载着他们继续向下漂去。 那时正是“珍宝岛”事件发生不久,中苏对峙,各自在黑龙江边布兵几十万,所以木排一出事,江对岸的苏军就发现了,他们派出好几辆满载着全副武装的士兵汽车,不紧不慢地盯着他们的木排走,随时准备抓捕。 紧急时刻,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赵世益向全体在场的同志们发出了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兵团战士们,在这关键时刻我们要随时准备战斗,死也要保护国家的财产不受损失,维护祖国的尊严。”木排上的战友们自觉地分成几个组,守卫在木排上,每个人手中紧握着木棒,几个班长手中拿的是大斧子,几颗手榴弹掌握在手中。大家怀着高度的警惕性,抱着“人在木排在”的决心,密切注视着对岸和木排后面紧紧跟随的苏联巡逻艇的动向。 天渐渐地黑了,刮起了一阵阵大风,他们大部分都是从江上游过来的,身上只穿了一条短裤,只有赵世益因身患胃病,身上穿了一件衬衣被风一吹冻的牙齿打颤,但战士们互相拥抱着取暖,相互鼓励着、坚持着,汹涌的江水拍打着木排,发出巨大的响声。天更黑了,天公不作美偏又下起了大雨,大雨像鞭子一样抽打在又冷又饿的战士们身上,黑龙江水拖木排继续向下游漂去。 木排多次漂过主航边,幸而又被风刮了回来,三位老职工划着小船奋力顶木排慢慢往下走,大约漂了40多里路,到了深夜12点左右,木排才漂进国家的李家岛二边岔子,由于江水上涨、水流湍急,木排在冲进二边岔子的轰烈声中相互挤压。赵世益担心大家的安全,高声指挥着大家摸着木头,向高处爬。声音都喊的嘶哑了,指挥把钢索递上岸紧紧地捆在江岸的大树上,直到把木排征服,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木排一出事,边防军的了望哨所逐级地上报险情,当时沈阳军区发出一级战备,立即派巡逻艇沿江寻找。一个来回都没有看到他们。不知又过了多久,又冷又饿的他们听到从八团(现二九○农场)方向上来一只船,声音很像自己团的机船声音,同志们就在木排上点起了大火,机船发现了将船开进了岔子,把大家接回北口子。团里有位领导亲自烧酸辣汤叫同志们喝去去寒。 第二天,同志们又发扬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精神,每天从打鱼量到二道岔子往返十多里珞,用钢索把木排捆好,机车将木头拖上岸。当赵世益第一眼看到挤压在岔子口那横七竖八、重重叠叠拥堵在一起的木排时,真的感谢“苍天有眼”,没有伤到战士们。看到同志们如此辛苦工作,赵世益和另外两位老同志划船去了20多里外的黑通岛上,下豆饼钩打了半船鱼回到二道岔子,同志们见了都非常高兴,捧着、看着、忙碌着往回抬鱼。赵世益忽然发现挂在小木船上的手榴弹不在了,他分析可能掉在江里。每一个当过兵的人都会懂得武器的重要性,人在武器在,武器掉了怎么向领导交待呢?当晚他彻夜难眠。 第二天吃过早饭,赵世益和水性很好的梁永红划着小船朝着头天捕鱼的地点驶去,并确定了武器失落的地点。粱永红第一次潜入数十米深的江水中没有摸到,第二次终于将手榴弹摸了上来。他们在二道岔子奋斗了十多天,将五六百立方米的木头全部拉上了岸。 |
发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4:04: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