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主体问题
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而不是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这一点已写进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但农机系统在这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有时一厢情愿地想包办代替。因此要牢固地树立农民群众是农机化发展主体的观念,并在具体工作中真正体现出来。当然强调农民群众是农机化发展主体,不是说我们政府主管部门没有什么事可干了。发展农机化我们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扶持、引导、推动,规范”,靠政策扶持、靠市场和信息引导、靠行政措施推动、靠法律规范。
发展道路问题
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和目标虽各有差异,但有三点共性:一是走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路子;二是农机只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三是购买农机主要为自家农业生产服务。而我们中国对这三个方面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只能走适度集约的路子,这种集约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分步实现的,没有能力一步把档次搞得很高。我国农民购买农机不仅是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民节本增效、机手致富的手段;农民购买农机不仅要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开展社会化服务。从这点看,我国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走共同利用农业机械的路子。因此要加强主体的培育,加强技术研发,加强培训,加强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
发展方向问题
总结我国50年的农机化发展历程,从发展的主体和投资的主体来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国家大包大揽阶段。这一阶段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发展的主体也是国家。从农机的制造、科研、培训到销售,**后到人民公社的
拖拉机站建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一套体系。实践证明,这种体制不符合国情,国家负担太重。
第二阶段,1978年至2003年,是农民自主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农民投资为主,政府基本没有投入。小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家庭作业的小型农机具等发展很快,满足了农民小规模生产的需求;但从宏观角度看,带来农机装备结构的不合理,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投入不经济,对农民而言机械的利用率不高。所以,第二阶段也不是理想的发展模式。
第三阶段,国家引导下的农民自主发展新阶段,这一阶段可以2004年开始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为起点,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如果我们科学操作,完全有可能引导我国农机化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把国家的意志和愿望与农民自主发展的要求组合起来,走出一条新路。目前,农机购置补贴为什么采用“目录”制和重点补贴制?深层次原因就是基于这种考虑。通过竞争性的择优,把一批质量好、性能稳定,又需要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列入到补贴产品“目录”中,供农民自主选择;而且补贴重点向种粮(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粮棉主产区、粮食作物主要作业环节等倾斜。通过几年的实施,相信必能促进农机装备结构的改善,必然推动农机工业的技术进步,必定推进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燃油补贴正在筹划,如果实现购机补贴和燃油补贴两项导向政策的叠加,作用会更大、效果会更好。当然,能不能使农机化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还需要全系统的共识和共同努力。
非均衡发展问题
实践证明,农机化的发展不能强调齐步走,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走非均衡、梯度发展的路子。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作物种类多,各地种植制度多样化,发展机械化的条件差异很大。因此,不能强求机械化整体水平的高低,而要根据发展的条件,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成熟一片、推进一片。省、地区、县都要树立这个思想,条件成熟了就集中人力、财力、资源把这个环节、这个项目重点推上去;那个地区有积极性,农民有要求,那个县或乡就先走一步,然后再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强调齐步走,不如非均衡、梯度发展效果好。
农机与农艺结合问题
目前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反映在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方面。例如玉米的机收,国外都是对行收获,行距固定、作业幅宽固定,机器开进去前后左右都能收;而我们不同的地区行距差异非常大,所以对行收获在我们国家不行,研究玉米不对行收获就变成了一道难题。棉花、油菜的收获也是我们农机部门的难题。国外的棉花品种基本上能保证在3-5天内全部达到采摘要求,株高也基本接近,提前2天喷洒脱叶灵把棉叶全部脱落,3天后采棉机器就能一次性全部收获完。而我们的棉花全部成熟需30余天,所以棉花机收也难解决。油菜底部与顶部的籽粒成熟期也不一致,要解决品种问题。国外在研究农作物品种的同时就考虑了机械化作业问题,从耕整地开始,到播种、中耕、化学除草灭虫,到**后收获都是同样的耕作标准。现在我们的农机既要适应不同地区又要适应不同的种植方式,农机企业的产品开发难,性能设计难。农机与农艺怎么结合和相互配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首先要想办法推动农机和农艺专家的相互结合、相互适应,**终解决这个瓶颈问题。
构建新型服务体系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而这“三化”的核心是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需要我们把一家一户分散的、无序的农机手组织起来。当前我们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完善现有的农机服务体系,包括县乡的服务体系,要尽量保障基层还有人和经费干这个事;另一手抓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市场的办法、经济的办法把其有效地联合起来。应考虑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这种经济主体为龙头,农机大户为骨干、农机户为基础建立新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融示范、推广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服务网络。这是我们基层农机化工作今后的主要依靠力量。
推进农机科技创新问题
多年来,我们在农机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体制不顺、产学研脱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主体问题。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我个人认为:一是现有的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及民间的农机技术人员这些力量要有效地结合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围绕重点进行科技攻关;二是企业要成为产品研发创新的主体,由企业牵头,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把一些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结合起来;三是要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和国内外的大企业进军农机行业;四是要充分利用好购机补贴等政策,以市场拉动农机科技创新。北方2666.7万hm2(4亿多亩)玉米的收获始终是个大问题,农机企业想投产
玉米收获机,但又未看到有效的市场需求,怕生产了卖不出去。2005年我们作了一个尝试,就是把玉米收获机械列入山东、河北的购置补贴项目重点,企业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赶紧投产,一年销售5000多台。企业获得了利润,加大研发投入和扩大生产能力。购机补贴政策用好了,解决农作物生产的一个环节就可以拉动一种农机产品,通过这种市场末端的拉动,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农业机械化的难点也就一点一点地被攻克。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8日 09:54: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