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步兵十七师五十一团派员进驻蔡家湖扎点建场以前,历史上或因战乱迭起,或因民族纠纷,境内农牧民逃亡失散,土地弃耕,田原荒芜。有的自然村仅有地名而无人居住;有的虽零星有牧民散住,却无地名。五十一团进驻蔡家湖屯垦生产,创建农场,先后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建立耕作队、生产队、作业站、分场、营和连,以这些番号作为驻地名称。
1984年全国地名普查和1991年地名补查中,米泉县会同一○三团成立相关组织,对1个自然镇和16个自然村进行了全面核定命名后经米泉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行政管理、通邮仍沿用原有的建制名称。
团部(蔡家湖镇)
一○三团团部位于蔡家湖镇,是全团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距五家渠市26千米、昌吉市56千米、乌鲁木齐市80千米,距国际机场86千米。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2千米。以东西走向的团结路、胜利路、希望路、光明路四条街道,南北走向的南环路、振兴路等17条街道为框架及41条巷子网络组成。四界为:东自五连奶牛场,西至输水干渠,南自十四支渠二斗四农,北至十五支渠,占地总面积3平方千米。
团部蔡家湖镇有住户2619户,常住总人口5625人,占一○三团总人口的33.8%。其中汉族5461人,回族112人、壮族3人、土家族3人,俄罗斯族7人,苗族2人。从业人员2080人。
蔡家湖原是一片苇湖荒滩,清朝光绪年间至清末,有从内地逃难的蔡姓人家到此定居,靠洪水种“闯田”,收“野麦子”为生,故沿名蔡家湖。后相继迁来谢姓、王姓、杜姓等人家,后因战乱或民族纠纷,直至解放初,这些人家相继迁往米泉县羊毛工乡和昌吉县佃坝乡等地。1984年全国地名普查时定名为蔡家湖镇。近50年,一○三团团部始终设在蔡家湖镇。 蔡家湖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团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得以改善。17条街道及勤政巷等部分巷子的道路铺设沥青硬质路面共6千米,五蔡公路、香甜路及团结路、胜利路由国家投7000多万元于2001年得以改造重建。1982年镇内建成自来水工程,有25米高的供水塔一座,铺设供水管道9.3千米,日平均供水2100多吨。2530多门程控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液化气供应2312户。有新华书店、音像书店、职工文化中心、职工科技活动中心和调频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入户2289家。镇内各类房屋建筑面积共计1.8平方千米,其中住宅面积1.3平方千米,工商业占地0.3平方千米,公共设施占地0.2平方千米,绿化占地0.11平方千米。两层以上楼房除机关办公楼,尚有中、小学教学楼及实验楼各一座,广播电视大楼、邮电大楼、农行大楼、公安大楼、医院门诊楼等,初具小城镇规模。昔日的苇湖荒滩,经军垦战士近50年的建设,蔡家湖镇已成为楼房鳞次栉比,道路宽敞平坦,信息联通四海,入夜灯火辉煌的五家渠市的一个自然镇。
发表于 @ 2008年09月11日 17:48: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