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十三师火箭农场地处哈密市西郊,与农十三师大营房城区相连。火箭农场始建于1958年,原隶属于地方国营农场。1982年恢复兵团建制后,火箭农场划归兵团哈管局,经过两代火箭人50年的艰苦奋斗、创新进取,在新疆东大门哈密市西部的荒漠碱滩上建起了一片绿洲,全场规划面积1万公顷,耕地面积3210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2613.33公顷,园林面积1464.33公顷。
自1958建场到2008年,经过50年的建设、发展,火箭农场已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工副业生产,集农林牧副渔、工交建商、文教卫生为一体的中型现代化团场。农场在发展农、林、牧、工、商、交、建等行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文明富裕的小康生活逐渐进入普通职工家庭。场内常住人口13222人,其中少数民族2025人,占总人口的15.3%。在册职工3386人。 团场所辖基层单位36个,其中农业、园林业单位24个,工副业及辅助性生产单位6个,文教卫生单位6个。
按照兵团党委《关于加快中心团场建设工作的意见》,2006年3月1日,农十三师党委决定取消红星三场党位,火箭农场与原红星三场机关合署办公,实行了一个党委、一套班子、一个机关,编制为72人。
火箭农场始终坚持“一产稳场,二产强场,三产活场”的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以职工增收为主题,加快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建设步伐,2007年团场党委理清思路,制定总体发展思路和规划,明确分工,坚决执行师党委的各项决议,结合团场实际,实施“3221”工程,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全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7250万元,较上年增15.39%。其中,一产完成增加值9270万元,二产完成增加值3890万元,三产完成增加值4090万元。实现综合利润1350万元,承包一线职工平均工资性收入2.1066万元,较上年净增10000元。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达到50∶25∶25,团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农业形成种植业、畜牧业、果树园艺“三足鼎立”的格局,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2:17:21调整为2008年的53:22:25,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农业基础。
结合十七大精神和十三师党委提出的“五立足、五加快”的工作重点,2008年,火箭农场总体发展思路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实施“112345”工程,即“抓住一个中心”: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一条主线”:紧紧围绕职工致富增收这条主线;“落实两个提高”:即进一步提高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和科学管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军事素质;“坚持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不动摇,坚持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不动摇,坚持农业产业化不动摇;“社会事业有四新”:社区建设有新突破、文化建设有新进展、文教卫生等服务窗口树新形象、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有新目标;“突出五个加大”:即加大精准农业实施力度、加大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大基层党支部建设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度、加大对自营经济的服务和管理力度。
在发展团场工业中,火箭农场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团场工业发展全过程,走工业反哺农业的互动道路,以“引进一家企业,安置一批职工,富裕一方百姓”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深化招商引资,深挖工业潜力,主动把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火箭农场置业谋求发展,逐步使团场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型转变。为实现工业对农业的间接支持,火箭农场在政策导向、项目提供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宽松条件。火箭农场充分利用八一北路、迎宾路和大营房轻工业园区这一平台,着力建设和培育了东昌油脂、新昌纸业、天山娇果业、“银天”棉业等一批高起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杨瑞华)
发表于 @ 2008年09月13日 18:1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