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工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榜样。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工业学大庆”运动。
2月25日,常州市委召开机关干部大会,组织收听大庆油田政治工作经验录音报告,传达大庆油田大会战经验,向全市人民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宣传动员。会后,全市各行业积极响应市委要求,广泛使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大庆经验。机关、工厂的党团员骨干成立了板报组、广播组、读报组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小组,许多单位还组织了报告会、座谈会等,进行宣传和发动。
“工业学大庆”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常州广大职工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各行各业掀起了“比学赶帮”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1964年3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题为《把所有职工组织到比学赶帮运动中来》的长篇报道,介绍常州“本厂职工向本厂生产能手学,本厂能手向全市能手学,一般企业向先进企业学,市先进企业向全国先进学”的经验,并向全国推广。到1965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35亿元,实现利润1.13亿元。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工业学大庆”运动受到了“四人帮”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全国许多地区停止了工业学大庆,大多数地区的“工业学大庆”运动也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但常州在平息了“文革”初期的动乱态势后,“工业学大庆”运动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有声有色。
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工业学大庆》的社论,重申工业要学大庆。常州市委在学习社论时提出:学大庆要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伟大方针,坚持群众路线,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要利用各种形式,大宣传、大学习、大落实。10月21日,市委召开“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茅山煤矿、机床厂、东方红染厂等单位介绍了“学大庆、赶上黄(煤矿)”的经验。10月28日,市委在东方红染厂召开“工业学大庆”加强企业管理现场会,东方红染厂、水泥厂和注射器厂分别介绍了加强岗位责任制、加强班组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经验。
1972年至1974年间,常州在学大庆运动和大庆精神的鼓舞下,全面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以工业发展为重点,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工业发展的命脉。197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题为《常州市委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一元化领导,依靠群众挖潜力,自力更生办工厂》的报道。报道称:常州近几年来工业生产发展非常迅速,从1969年到现在,只花了少量投资,基本上没有新建工厂,工业生产总值每年递增了15%以上;从1969年到现在的5年间,常州市工业部门提供给国家的积累,超过了国家向常州市工业部门投资总额的4倍。到1974年底,常州在工业上形成了灯芯绒、花布、卡其布、
手扶拖拉机、化纤、玻璃钢、塑料、半导体收音机等8条“龙”,其生产总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
1975年5月,《新华日报》连续刊登新华社播发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赢得高速度——评述常州工业的大发展》、《“农”字当头滚雪球——常州工业大发展调查之一》和《“桌子”上唱大戏——常州工业大发展调查之二》3篇报道,着重介绍了常州工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利用现有企业,走“革新、改造、挖潜”的路子,赢得高速发展;小厂也能办大事,中等城市的工业也能赶超先进水平。8月13至17日,常州市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大会召开,全市工交、基建和财贸战线的1274名先进代表出席。会议号召全市人民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进一步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决战4个月,实现新跃进,提前一个月跨进1976年。会后,全市掀起了“学理论、当主人,学大庆、当铁人”的热潮。
“文革”后,常州的“工业学大庆”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1月,为了加强对“工业学大庆”运动的领导,市和各区、局分别成立了工业学大庆办公室,并抽调了400余名干部组成90多个工作队下基层指导工作。2月11日,文化、教育、卫生、新闻、体育等战线召开学大庆动员誓师大会。4月起,在全市各行各业掀起了新一轮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热潮。4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常州市被表彰为学大庆先进城市,市委书记何冰皓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大庆,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的发言。随后,全国掀起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活动,许多省、市领导和厂矿企业负责人纷纷来常州参观学习。
1978年,在全国各个系统的工业学大庆会议上,常州许多企业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或被评为学大庆式企业标兵;李汉兴、叶慧英、周凤宝、刘惠萍、王永刚等先后被评为学大庆劳动模范或先进个人。10月27日,纺织工业部在常州举办全国纺织工业“学大庆赶常州”经验交流学习班。
在轰轰烈烈的学大庆运动中,常州人学到了大庆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敢于拼搏、无私无畏的“铁人”精神。常州的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生产由小变大由大变强,1978年,工业生产总值达34.86亿元,年均递增10%以上,比1964年增长了5倍。
常州由此迈入了全国发达城市的前列,成为一座享誉全国的明星城市。
(原载《常州日报》2010年1月19日B3版,作者:李明龙)
发表于 @ 2010年01月19日 14:05: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