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黑龙江农机工业东山再起当何时

作者:黄春英 本站发布时间:2007年09月11日 收藏
黑龙江农机工业东山再起?
黑龙江农机工业东山再起在何时?



  东北网9月11日电 曾经的辉煌成为历史,当年的农机强省被远远落在了后面。近两年,黑龙江省市场上每年农机销售额都高达60亿元以上,而省内农机企业在这个巨大的蛋糕上只切下了小小一角,每年的销售额不到其中的20%。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已成为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的“进军之地”。面对农业机械化大发展的新机遇——

  大舞台上的小配角

  日前,“2007第四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暨第三届北大荒现代农业机械与装备展览会”在哈尔滨市落幕。这个被业界称为“国内**高水平的农机展”,犹如一个众多国内外农机企业争奇斗艳的大舞台;而在这个大舞台中,黑龙江省的农机企业的的确确成了其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配角。

  在这次农机展上,参展的国内外大中型农机企业多达208家。其中包括美国爱科、德国克拉斯等40多个世界上著名的农机制造企业,国内的洛阳中国一拖、山东福田雷沃、盐城拖拉机公司等知名农机企业也纷纷亮相。黑龙江省则相形见绌,只有迪尔佳联、勃农公司等十几家农机企业参展。不仅参展企业数量小、规模小,而且展品也以农具为主,能体现实力的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农机很少。

  窥一斑而知全豹,再从这个小市场放眼全省。作为农机大省,近两年,黑龙江省市场上每年农机销售额都高达60亿元以上,而黑龙江省农机企业在这个巨大的蛋糕上只切下了一角,每年的销售额不到其中的20%。

  这个事实令我们遗憾,更令我们深思。

  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当前,黑龙江省农机企业总体素质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开发困难重重,工艺和设备落后。企业既缺乏核心技术又缺乏当家产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和转移上,还未形成合力,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而且黑龙江省农机产品质量不稳定,可靠性较差。农机配件质量差、价格高。权威部门介绍,黑龙江省的农机设计水平与发达国家约有15年左右的差距,加工制造水平与国外有20年的差距。

  有关专家分析说,从农机产品的结构来看,黑龙江省农机产品在品种和适用性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农机产品结构分散,低水平重复严重,特别是小型机具型号繁杂。现在,粮食生产机械化方面的农机具种类较多,规格也较齐全。但结构不合理,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畜牧机械等品种很少。另外,产品过剩与短缺并存,表现为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低档产品多,高端产品少;中小型配套机械多,大中型动力机械及配套机具少。在重点优势产品中,引进技术多,自主创新的品牌少。

  从产品的性能上看,国外的田间作业机具不但性能优良,而且作业效率高。由于加工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精度低、工艺性差,黑龙江省拖拉机的耗油率比国外普遍高出10%-20%,农副产品加工设备还处在初加工阶段。目前,国外农机在自动检测和控制方面已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而黑龙江省还处在手动和强电控制阶段。从产品质量看,黑龙江省农机具作业的可靠性水平只有国外同类农机具的1/3-1/2。据统计,由于制造技术而影响产品质量的比例约占60%。黑龙江北大荒农机有限公司工程部的李主任认为,黑龙江省与南方农机制造业的差距主要在成本和工艺。南方企业专业分工细,一个企业只生产一种零件,这样成本低、工艺精;黑龙江省生产的配件成本比南方高10%左右。

  从企业组织结构上看,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企业主要分散在互不相属的机械工业部门、农机部门和农垦部门,还有些分布在林、渔业部门,企业各不相通,封闭落后。企业向集团化、专业化迈进的步伐很慢。企业的布局也不合理,全省生产拖拉机配件的企业有20家,而专业的畜牧机械厂只有1家。大多数企业形不成生产规模,“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十分普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比如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属的企业有2100多个。

  省内一家老牌农机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农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周期较长、资金投入强度大、研究和试验条件要求高,这些都使企业无法承受技术、资金的多重压力,因此,对科研院所的成果依赖性很强。这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即一方面企业对于新产品、新成果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缺少转让与转化资金;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密集,人才密集,但由于农机科技成果的研发投入成本高,而企业可能获得的回报太低,绝大多数都是成本倒挂,极大地制约了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化,这已成为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

  有关专家说,现在农机科技攻关的资金太少,虽然黑龙江省做了很大努力,但离满足关键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研究一个重大项目从设计到中试大体需要50-80万元左右的资金,而实际的支持力度仅为1/4-1/3,因此造成研究力量不足,试验不充分。一方面有许多重大、急需的项目因为缺少足够的资金而无法开展,另一方面国家和黑龙江省每年还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从国外进口同类机具。而靠引进买不来现代化,靠引进也买不来核心技术。

  另外,黑龙江省农机企业人才大量流失,也明显削弱了科研力量。由于农机企业工作环境比较差,生活待遇偏低,不仅留不住现有的技术人才,而且也令农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望而却步。一位在黑龙江省农机企业工作了20多年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近10年黑龙江省农机技术人才大部分都“雁南飞”了,现在山东、江苏等农机企业的很多技术骨干都是从黑龙江省去的,而且新毕业的大学生大多也都选择了南方。目前,黑龙江省农机企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许多企业甚至没有一个本科生,连中专毕业的技术人员也很少。

  迎头赶上时逢良机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发展农业机械化离不开农机工业。因此,在当前我国全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中,黑龙江省农机工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农机化事业已经从初级发展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机大省和商品粮战略基地,在农机方面将获得更多的投资。记者从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了解到,近几年,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5年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累计向黑龙江省农机化投资5.64亿元。

  每年数十亿的销售额则充分表明黑龙江省巨大的农机市场空间。有专家按农业生产需求预测,在3-5年时间里,仅田间机械黑龙江省就有5-7亿元的市场空间,加上这些机械配件供应应该有10亿元的市场空间。另外,黑龙江省畜牧业的大发展正在形成巨大的畜牧业农机装备需求,如牧草及青贮种植、收获、贮藏装备等。目前,畜牧机械在黑龙江省还没有形成制造规模,有相当多的产品没有企业生产,而且既没有制造畜牧业装备的龙头企业,也没有名牌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广大农民和农场职工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农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部有关消息,2006年,农民拥有的农机原值占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已达到22.5%,预计在未来几年这一比例还会增加。据统计,近5年,黑龙江省农民个人购置农机及配套农具累计投入已达到44.1亿元,平均每年近9亿元。

  记者在连续3年对农机展的采访中发现,农民观众越来越多。在现场记者常常看到,农民在展出的农机前认真的看着、听着企业参展人员的讲解,而且手里都拿着厚厚的农机资料和宣传单。采访中众参展企业异口同声的说,现在农民买农机敢花钱了,以前花几千元钱都要犹豫,现在上万元也舍得。山东金亿机械公司一位销售经理告诉记者,这次参展他们带来了146马力的新型玉米收获机,每台价格为26万元。想不到4天就卖出了20多台,其中一半买主都是农民,他们多是种粮大户。

  这么好的机遇,这么大的市场,我们再也不能错过了。采访中业内人士一致表示。我们不应该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把巨大的农机市场拱手让给外国和外省,不能让农机工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中,再次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我们被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作为农业大省,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近几年,黑龙江省已成了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的必争之地。

  德国克拉斯公司是欧洲**大的农机公司,该公司中方首席代表徐元伦告诉记者,黑龙江省是该公司在中国的主要市场之一。今年,该公司在黑龙江省的销售额已接近2000万,销售的产品多是2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青贮机等大型农机。每年他们都要参加五六个国内举办的农机展,而黑龙江的农机展是他们**重视的,这次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机来参展。

  天津拖拉机公司一位负责人说,黑龙江省的农机市场潜力巨大,近两年,仅该公司每年在黑龙江省销售的6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就有上千台。现在,国内外同行竞争激烈,他们也丝毫不敢松懈,已连续4次参加黑龙江的农机展。山东金亿机械制造公司片区经理李冰说,黑龙江省是水稻主产区,水稻机械的市场很大。仅他们公司一年在黑龙江省就销出300多台水稻收获机。

  在这么广阔的市场上,黑龙江省农机企业却被边缘化了。目前,黑龙江省农机装备工业总体经济规模不大,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黑龙江省农机企业中龙头企业少,总体实力不强,尚未形成产业化、专业化、集群化。县级以上企业数、农机工业总产值等基础性指标在全国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小。

  作为农机大省,黑龙江省是全国农机工业发展**早、基础**好的省份之一。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黑龙江省农机工业一度十分辉煌,也一再错失发展机遇。为此,老“农机人”无不扼腕痛惜。

  黑龙江省农机产业起步比较早,到20世纪70年代时已基本形成完整农机工业体系,那时全省农机修造厂有比较先进的修理生产线,而且拖拉机配件的加工能力很强;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农机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有农机生产企业近千家,年产值近20亿元。田间作业机具的生产制造已完全实现了国产化,仅拖拉机厂就有哈尔滨、牡丹江、富锦等七八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黑龙江省农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造、重组、优胜劣汰。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亏损严重,陷入困境。黑龙江省农机工业从此逐渐衰退萎缩,农机工业总产值年平均下滑幅度为10%左右。

  就在黑龙江省农机工业滑坡时期,山东、江苏、河北等农机工业弱省抓住机遇,异军突起,转而成为农机工业强省。一位“老农机”叹息说,当年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强盛时,山东省才刚刚起步,那时他经常陪同来黑龙江省学习考察的山东农机工作人员。现在,在国内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四省农机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数占全国的55%,资产占全国的66%,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占全国的80%以上,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农机工业产业基地。我们被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东山再起专家献技

  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可知,凡是农业发达地区,也是农机工业发达地区。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李国军说,发展农机工业不仅会推动黑龙江省工业的发展,而且将为黑龙江省的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前黑龙江省农机工业虽然尚处于低谷,但却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黑龙江省以佳木斯联合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7家动力机械生产企业发展潜力很大,以农具生产为主的70多家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快,群体实力很强。另外,黑龙江省还有6所农机科研院所及两大农业院校,其农机科技研发、转化和创新能力均居全国前列。同时,黑龙江省煤炭、钢铁等资源丰富,这使农机工业发展具备了必要的能源基础。因此,如果黑龙江省农机工业重新启动起来,投入会很少、见效也会很快,**具后发优势。

  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农机工业管理力量,整合资源,统一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应支持农机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支持产、学、研组建农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面向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补偿资金,专项用于企业引进成果、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同时,调整政策导向,为农机企业吸引人才提供优惠政策,为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国外高质量的农机产品是以数字化和完整的质量认证体系为后盾的。因此,专家认为,应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促进农机产品的提档升级,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全面改造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和加工条件,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质量认证体系,使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的整体加工制造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些农机企业的负责人认为,农机工业要发展,仅靠农机企业自身努力很难,也很慢。山东、江苏等几个农机强省的实践证明,来自政府的扶持特别重要,比如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贷款政策。

  目前,国外农业装备企业的发展态势是,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成为行业巨头;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市场需求与制造能力出发,调整产品结构,延伸服务领域。而未来黑龙江省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来自外省而是外国,是外国在中国独资和控股企业,他们不仅有技术、质量的优势,也将具有相对的价格优势。为此,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任晓东建议,加快企业间的整合,将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产量。并与省外、国外有实力的农机公司合作,使其在黑龙江省建立农机生产组装基地。这样既能带动黑龙江省农机工业的发展,又能节省黑龙江省购买其农机产品时的运费。

  有专家分析说,现在,国内农机制造业正在由南向东北部转移。由于农机市场在东北,农机工业的基础在东北,低价格人力资源在东北,农机制造业的中心有逐步转移到东北地区的条件。近年来,很多国家的农机制造商也都在谋划将企业或产品拿到我国来生产。由于加工成本的原因,各发达国家的农机制造商已将目光移向中国,开始寻找合作伙伴,而黑龙江省是理想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转换企业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下力气培训人力资源,进行技术改造,为合资、合作及农机产品走出国门做好准备。

  李国军介绍说,不久前,大连已引进一家外资企业在当地建立大型农机制造公司;长春也正利用外资建设一个生产大型拖拉机的企业,以振兴自己原有的品牌。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现在,黑龙江省的农机工业力量微弱,完全依靠自身发展十分缓慢,所以,也需要借用外力,先引进先进技术,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相关阅读:我省距农机工业大省有多远?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heilongjiang.northeast.cn/system/2007/09/11/050971201.shtml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