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半喂入民族品牌的隐形冠**

作者:孙红梅 本站发布时间:2008年03月19日 收藏
2007年,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产量比2006年下降了40%,其中民族品牌企业的总产量不超过1000台,但有一个企业却在全行业下滑的大背景下,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销量在2006年110台的基础上,突破了450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在默默无闻中异军突起?当记者几经周折,站在江苏锋陵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曹扬面前,听他讲述子公司泰州现代锋陵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下称“江苏锋陵”)的发展,产品的研发,公司的目标时,终于明白,这个在半喂入收割机领域的民族品牌的确有它成为隐形冠**的理由。

  说起为什么做农机这个话题,曹扬很坦率地说:“2000年我国已经出现了跨区作业,我们那时就意识到,收割机会有很大的市场。调研后我们发现,进口设备较复杂,价格挺贵。由于我自己是搞柴油机设计的,也喜欢研究,心想柴油机那么复杂的东西都能设计出来,一个收割机会难到哪里去?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挑战,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能力。事实证明,正好相反,搞农机更复杂。”

超成本服务 不允许有退货

  搞农机复杂的原因之一就是其特殊的消费群体。而这一群体也让曹扬真正意识到了要做好、做大农机产业,必须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围绕农民的利益做事。

  “2003年,我国发生了‘非典’疫情,也是这一年,我们公司也经历了一次‘非典’的考验。”曹扬告诉记者,2003年之前,由于公司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产品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忽视了产品的售后服务,导致用户的不满。到**后,公司不得不召回了50台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这成为企业的一个坎。连续三四年的研发、生产、试验,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技术研发人员还是公司的高层决策者,对召回产品的现实都有着发自内心的痛楚。

  “也正是这些挫折和损失,使我们的公司快速成长起来。”曹扬说,公司高层经过这次事件,充分意识到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也深刻体会到公司要真正发展壮大,必须让农民满意。只有让农民满意,才能成功。

  于是,曹扬亲自带队,通过不断地走访用户,加大研发、改进力度,2005年,江苏锋陵将65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投入到不同的市场去试验,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现在我们意识到,一个小故障在农民那儿就是大事,所以在服务上我们要不惜血本,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故障,有必要的话也会以10倍、20倍的成本去服务。”为了减少农民在使用收割机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故障,售前培训,售后三包,成为江苏锋陵严格的制度。据了解,公司目前已在销售中心区域组建培训三包中心30所,利用当地农机推广维修力量更周到地为用户服务,实现用户、经销单位、本公司三赢局面。“人性化服务”已成为“锋陵”品牌的又一个亮点。

  “我们的口号是:不允许有退货。”曹扬说。

技术为王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当2000年我国的跨区作业还处于萌发时期,以资深企业家曹扬为首的江苏锋陵集团公司决策层就审时度势,把目光瞄准了国内外的农机市场。通过国内外调研,引进了国内著名水稻收获机械专家王岳博士。2001年3月,集团公司投资成立了泰州现代锋陵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即“江苏锋陵”),从事稻麦联合收割机等现代农业装备的开发、制造。

  仅具有超前的眼光和资金还不足以使一个企业发展壮大,人才和技术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在。现任江苏锋陵农业装备研究所所长陈绍平告诉记者,在公司成立之前的1999年,集团公司就与江苏大学农机学院合作,研发梳脱式联合收割机,后因发现这种收割机不太适合我国的国情而主动延缓了开发进度。2000年开始研发无级变速型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当年就实现小批量生产并投入市场。2001年在无级变速型全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开发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也就在同一年,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双季稻地区水稻联合收获机研制》的招标中,王岳博士和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从17家具有实力的同行竞标者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经过两年的努力,顺利完成了该项目,并于2003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这个项目的完成也预示着锋陵牌全喂入、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的成型。当时专家评审组对这两款机型的评价很高,认为锋陵牌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具**领先水平,锋陵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技术在国内领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凭借与大专院校的合作与自主研发,江苏锋陵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生产出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收割机产品。特别是其研发的锋陵4LB-150型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纯国产化机型,其整机性能丝毫不亚于进口机型,不仅打破了国外在这种机型中的垄断地位,而且当年其10万元出头的价格也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

  据了解,到目前,江苏锋陵已申报专利10多个,已有8个通过了申报。

咬定青山不放松

  众所周知,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是未来水稻收割机的发展方向,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曾表示,我国的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技术正处于熟化阶段。而记者从江苏锋陵市场部部长李晓斌提供的数据中也证实了高元恩的观点。该公司2006年实际生产锋陵4LB-150型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120台,销售了110台。经过2006年的市场检验,2007年公司加大了生产力度,投放全国市场450台,没出现一台因质量问题而导致的退货现象。

  “我们认定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趋势,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别人做不好的事做好,就是目标。”曹扬的话语中透露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公司的半喂入总装车间,记者见证了一个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也见到了一条现代化的半喂入流水线。曹扬告诉记者,在这个6000平米的总装车间里,今年将生产销售出1000台半喂入稻麦联合收割机,“再加上1000台全喂入无级变速型稻麦联合收割机,我们公司今年的目标是实现销售2000台稻麦收割机。”

  为了向记者证明,这样的销售目标并不是天方夜谭,曹扬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全国有10个经销服务中心,80多个经销商,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江西、海南、四川、广西、陕西、宁夏、内蒙古、东北三省,仅去年在江西就销售半喂入联合收割机85台。全喂入收割机也已经跨出国门,成功地进入到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市场。为了保证售前、售后服务,公司定期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了所有的经销商。在收获季节,专门设24小时服务热线。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自主知识产权,并在产品的性价比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江苏锋陵将会朝着他们的目标一步步迈进。因为在经过了近7年的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投入后,公司已经进入到一个飞速发展期。

  然而,这一切只是江苏锋陵的开始。2005年,该公司承担了江苏省科技资金转化项目《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研制及产业化》,江苏省为此拨款1000万元。按照项目规定,到今年项目验收时,江苏锋陵的总体产能将达到4000台以上。记者在该公司的一个施工现场,看到一座建设中的5000平方米的全喂入生产车间正在拔地而起。

  曹扬说:“其他国家能做出来的东西,我就不相信中国人做不好。如果国家能像重视‘三农’那样重视民族品牌的农机装备业,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国的农民就能用上质量更好、性价比更优的国产农机产品。当然,我们在研制水稻收割机的同时,也应该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农民的使用,减轻农民负担,更应该寻找市场供应量大、通用性较强、质优价廉的零配件和易损件。总之,一切都要立足于为农民服务,这样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才更受农民兄弟的欢迎。”

采访后记

  第一次听说锋陵的名字是在年初采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时,高元恩理事长对这家完全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振兴农业现代代为己任,走农机国产化发展道路的企业极为赞赏,对该企业在半喂入收割机领域所做出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记者通过网络搜寻,却发现这是一家比较低调,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宣传的企业。就像该公司董事长曹扬所说,也参加一些大的展会,但一般规模不大,不像别的企业那样扎眼,因此也很少引起媒体的关注。这么做的目的,用曹扬的话说,做好产品,让农民满意是**重要的。

  更多公司信息,请访问:泰州常发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camn.agri.gov.cn/Html/2008-3-18/2_2014_2008-3-18_4524.html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