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拖拉机工业辉煌的30年

作者:张华光 本站发布时间:2008年09月09日 收藏
福田265马力拖拉机
拖拉机工业辉煌的30年 
 
  拖拉机工业伴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铿锵脚步,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拖拉机工业辉煌30年,是党和政府引导、扶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一个缩影。我国拖拉机工业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弱小、零散走向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拖拉机产品、技术、市场、服务组织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村的耕作面貌,对我国农机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拖拉机工业经历了生产区域从分散走上集中,技术从落后走向先进,产品品种从单一走向多系列品种,产品质量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在适应性、先进性、农艺匹配性、性能稳定性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拖拉机工业体系完整、品种众多、产量大幅度提升。与30年前相比,2007年我国拖拉机工业总产值增长12.7倍,拖拉机工业利润总额增长9.39倍,拖拉机品种也由1984年的69种上升到2007年的708种,年产销量由1978年的43万台猛增至去年的215.84万台。

  激烈市场竞争,催生出新的拖拉机市场格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了优化拖拉机行业的重要作用。一些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拖拉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纷纷改制、重组。民营、股份制、“三资”企业如山东时风、福田雷沃重工、江苏常发等成为我国拖拉机工业的重要力量,一些传统拖拉机企业如中国一拖、约翰迪尔天拖、山东常林、常州东风等经过改制焕发了“第二春”。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拖拉机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进一步增强,逐步向高质量、高科技、高性能、低能耗、低排放和多功能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农机产品配套技术集成和资源综合利用。

  拖拉机产业区域布局优势初现。拖拉机产业发展区域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逐步形成山东、河南、江苏三大拖拉机拉机生产区域。2005~2007年,拖拉机工业传统生产强省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始终占据着全国年产量82%的份额,区域竞争优势明显。

  一是山东区域。逐步形成了三大强势集团,即占据小四轮拖拉机年产销第一的山东时风集团,占据手扶拖拉机近40%的常林集团,大中小型拖拉机全面推进的福田雷沃重工及以此为中心形成的潍坊拖拉机生产集群,领跑三轮汽车行业、近年在拖拉机领域脱颖而出的五证集团。二是河南区域。以中国一拖为首的拖拉机生产集群已经形成,一拖集团在我国拖拉机行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三是江苏区域。盐城悦达拖拉机、常州东风、江苏清拖、常发集团构成强大的江苏拖拉机生产集群。四是吴越区域。以大中型拖拉机生产为主的上海纽荷兰、迪尔宁拖和以手扶拖拉机生产为主的浙江四方集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越拖拉机生产集群。

30年波浪式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拖拉机工业30年的发展轨迹,经历了市场导入、市场盘整、低速发展和高位运行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推动拖拉机工业逐步由零散走向集中、由弱小走向强大、由落后走向先进、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一阶段,市场导入期(1978~1986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是我国拖拉机工业现代化体系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农民购买力薄弱。这个时期小型拖拉机发展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67%,而大中型拖拉机增长受到阶段性抑制。1986年,农民个体拥有的小型和大中型拖拉机量已经猛增至471.6万台,占全国总量的87.8%。拖拉机的产销量由1978年的43.8万台,增至1986年的78万台,年均增长率8.6%。 那时,大中型拖拉机企业产品单一,对市场变化适应性差;生产厂家多,骨干企业少,重复生产问题严重;产品性能落后,品种少、质量不高、使用寿命短;生产设备、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  

  第二阶段,市场盘整期(1987~1994年)。1987年,全国大中小拖拉机产销量达到111.45万多台,同比增幅高达42.88%,打造了自1978年以来年度产销量100万台以上的阶段性高位平台,同时也把我国的拖拉机工业带进市场盘整期。自1987年至1994年的8年间,从我国拖拉机工业保持了小幅上扬的走势,但增长脚步放慢。年度产销总量徘徊在90~140万台之间,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在4.4~6.7万台之间,小型拖拉机维持在100~136万台之间。年均增长率较低,仅为2.3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长缓慢,仅为0.83%;小型拖拉机保持了2.39%(其中,小四轮拖拉机2.61%、手扶拖拉机2.21%)的小幅攀升。

  第三阶段,低速发展期(1995~2003年)。我国拖拉机工业经历的8年市场盘整过程,也是市场能量的积累过程,迎来1995~1996年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年产销量一举突破200万台,之后又进入7年的低位发展周期。

  这个阶段年均增长率逐年递减,这成为该时期总的发展趋势。拖拉机年均增长率为-6.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88%,小型拖拉机-6.5%(小四轮拖拉机-7.14%,手扶拖拉机-5.99%)。年度产销量波动幅度较大。**高年份的1996年达202.5万台,而**低年份的2002年仅为85.29万台,相差2.37倍。该阶段生产地域集中度更加明显,逐渐形成了山东、河南、江苏三大生产区域。市场逐渐由价格竞争向产品质量竞争回归。原来国有的农机公司逐步完成由国有到民营的改组、改制,以民营为主体的农机流通渠道基本形成。拖拉机出口贸易形势向好。

  第四阶段,高位运行期(2004以后)。2004年在我国拖拉机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一是中央正式提出对农民购买农机给予直接补贴;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型化促进法》开始实施。这个阶段突出表现为政府直接或间接引导、扶持拖拉机工业的力度逐年加大,农机补贴的大幅度提高,刺激了拖拉机工业的快速持续高位运行。

  一是拖拉机需求总趋势持续高位运行。市场总容量维持在200万台的高平台上,以年均增长率5.92%的速度小幅增长。大中型拖拉机受国家和各地区补贴政策的鼓舞与推动,市场信心坚挺,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9.17%,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是市场集中度进一步集中,市场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约翰·迪尔天拖占据了我国大型拖拉机市场80%以上的份额。约翰·迪尔宁拖、江苏悦达盐拖、常拖东风、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扼守我国中型拖拉机要塞。时风集团、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占据80%以上的小四轮拖拉机市场份额。常林集团、安徽长江、南宁五菱、常州东风成为手扶拖拉机市场大鳄,控制着90%以上的市场销售区域。

  三是拖拉机行业整合脚步加快。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国际农机巨头加大对中国拖拉机市场的进军力度,约翰·迪尔、纽荷兰、马恒达、赛迈道依茨-法尔等国际拖拉机巨头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资、合作或直接在中国设厂制造,加速抢滩中国拖拉机市场,本土化进程明显加快。另一方面国内拖拉机巨头励精图治,锐意创新,横向联合,竞争实力进一步加强。如中国一拖与“国机”的整合,福田雷沃重工的国际合作趋强、时风集团产业链横向拓展,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得到很大提升。

拖拉机工业发展的机遇

  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励精图治,使我国拖拉机工业处于历史上**好的发展机遇期。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下发5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不断出台的惠农利农政策,为拖拉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尤其进入2004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达到两位数,拖拉机购买能力随之增强。自2004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至今年5年间,仅中央政府投入农机补贴资金就达到69.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4.94%。这些措施进一步拉动拖拉机内需,为拖拉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大城市和中小城镇转移。目前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人。客观上要求我国要不断提高农村机械化程度,以满足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这为拖拉机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三是国家政策的引导,农机大户蓬勃发展。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国家提倡农地依法、自愿、有尝转让。推动农村土地逐渐向种粮大户、种粮能手集中。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机大户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2007年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的农机作业收入2618.03亿元,比1985年增长11.19倍。这些变化不仅刺激了拖拉机市场的需求,而且改变了大中型拖拉机需求结构,推动整个拖拉机产业升级。

  四是农拖拉机生产企业加大内部改革创新力度,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等企业在拖拉机技术创新、新品研发、质量控制、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企业竞争实力更加强劲。这为我国拖拉机工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提供了研发、管理、营销等多方面强大支撑。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拖拉机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制造能力提高、技术研发增强、国内外市场拓展能力提升,在世界拖拉机产业领域迅速上升到制造大国的地位。

  但我国拖拉机生产企业众多,良莠不齐,尤其是中小型拖拉机生产企业,散乱差特点十分突出。这难以形成世界级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此同时,产能过剩与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2007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生产企业上《目录》的36家,但产量只有20万台,平均每家5500台。而目前拖拉机行业前2家企业的产量已经占到40%以上,前8家的产量在90%以上。其余20余家企业的产量加起来不足2万余台,产能利用率不到50%。我国小型拖拉机市场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当前拖拉机工业产能过剩的基本特点是结构性过剩。
 
  2005~2007年间,具备100~130马力和130~160马力生产能力的仅8家和2家,能生产160马力的只有1家。16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主要依赖进口。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需要认真总结拖拉机工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保证我国拖拉机工业又好又开发展,以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的机械化。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amic.agri.gov.cn/DesktopModules/Infos11/Infos/ThisInfo.aspx?c=1&itemid=54741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