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五征农装产业之梦有题待破

作者:孙红梅 本站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9日 收藏

  五征集团并购山拖农装,业内叫好声一片,认为这样优势互补的案例完全是天作之合。无论对重振老山拖的雄风还是五征集团农装板块的崛起无疑都是利好之事。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五征山拖运作好的话,有可能在兖州市形成一个山东省重要的农机工业基地,与福田雷沃重工、时风集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作为济宁市和兖州市两级政府,也有意在兖州建立一个农机工业园。笔者在看好此事的同时,却有几分疑虑供同仁商榷,当然,也希望五征集团在大阔步前进时勿忘细节。不是流行一句话嘛:细节决定成败。

  首先,对五征集团来说,并购山拖农装后至关重要的是解决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只有文化融合了,所谓的七个互补才能产生协同效应。五征集团从一个县属的小型国有企业,经过2000年的改制,集团的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4.5个亿发展到2005年的50个亿,再跃升到2008年的69个亿,可以说,成为民营企业的五征集团销售额逐年都在成倍增长。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靠的是市场机制的确立及领导层对机遇的良好把握。集团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具有完善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各项管理制度。在员工的心目中,团结协作,靠能力吃饭已成为共识。而山拖作为具有50年历史的老国企,尽管有一支经过几十年培育和实践锻炼的过硬的技术员工队伍,有着以厂为家的主人翁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员工,但多年的国企体制,使员工在心理上有一定的优越感,工作效率不高、纪律性不强,也容易出现部门扯皮内耗。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柔性管理使之逐步改善,需要五征集团领导层包括五征山拖领导层费点儿思量。

  其次,资金问题。按姜卫东在五征集团山拖农装揭牌仪式上的描绘,五征集团将在5年内投10亿资金,以改造和提升包括大中马力拖拉机、柴油机、收获机械及农机具以及铸造项目的产能和制造水平;同时还要收购山东拖拉机厂的土地和经营性资产,这些都需要不菲的资金。另外,据姜卫东介绍,五征集团现有的农业装备制造条件方面比较先进,桥、箱体的柔性加工线正在设计安装阶段,有10台卧式加工中心及日本高新数控加工中心,10台立式加工中心,2台台湾产的柔性加工中心及2台国产的卧式加工中心,其它平面加工机床都是数控的。在目前国内农机行业目前当之无愧是先进的,即使与国外同行相比也逊色不了多少。笔者在参观五征集团时也证实了姜卫东的介绍,问题是这些正在安装还没投入使用的设备是在五征集团日照的厂区内,距离兖州约有300公里之遥,远水不解近渴。五征对山拖的投入需要真金白银,五征集团与五征集团山拖农装的衔接问题也将考验集团领导层的智慧与资金。

  第三,技术人才问题。山拖尽管有近50年的历史,也曾在中拖市场叱咤风云多年,并于2000年先于其他拖拉机企业试制成功当时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大马力拖拉机,但经过2004~2005年间的沉沦,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尽管五征集团已经开始与国际研发机构进行合作,由五征出课题,国际研发机构专家参与论证和设计方案,指导五征设计,由五征进行试制、试验,然后交由国际研发机构进行试验,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和大笔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五征农装以及五征山拖农装技术人员的再培训,用姜卫东的话说,“这对我们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一个考验和锻炼。”应该说,五征山拖要想达到国内农机**流技术中心的规模和实力还有待时日。

  第四,老员工问题。在五征集团厂区,笔者看到了五征集团董事会成员及监事会主席共8人的简历,其中,上世纪50年代末出生的有2人,60年代出生的3人,70年代出生的3人,没有一人超过53岁。据了解,五征集团员工大多以年轻人为主,而且五征规定,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员工,超过53岁必须退休。而山拖农装的2600多名在职员工,其平均年龄是43.5岁,其中一线工人中,超过50岁的员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人说,五征并购山拖,对山拖农装的大部分员工是有利的,但对年龄大又无技术的人员会有压力。如果这些员工合同到期,年龄又超过了五征集团的规定,如何安置他们,将成为五征山拖农装发展的一个坎儿。

  当然,还有国内外销售网络的整合,以及五征山拖领导层的磨合等,这些都在考验着姜卫东的智慧。

  前景是美好的,但美好的前景是否属于五征山拖,还需要五征山拖的领导层多些思考,少些臆断。对五征集团并购山拖农装这样的大事,喜事,农机界的所有同仁都会关注,也都希望五征集团与山拖农装的联合,能像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所言,真正“保证了民族品牌在拖拉机这一农机重要领域中的半边天的地位”。

  更多公司信息,请访问: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camn.agri.gov.cn/Html/2009_06_09/2_2014_2009_06_09_8751.html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