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突破1亿亩

作者: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教处 王国占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6日 收藏

  保护性耕作是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情况下,采用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2012年,我部进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推广力度,中央财政安排3000万元,在204个县(市)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央安排投资3亿元,支持80个县(市)建设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基地。2012年,全国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2458万亩,增幅近30%。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突破1亿亩大关。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我部将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分解工作任务、量化考核指标、举办专题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加强检查指导等一系列活动,大力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普及应用。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和推广机构按照《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行动方案》部署,结合《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要点》,创新工作思路,完善项目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加强技术指导,大力开展培训,不断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范围和规模。2012年,辽宁省安排资金6000万元,完成200万亩保护性耕作和200万亩深松作业补贴任务。青岛市政府把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建设列入政府主要议事日程,安排350万元用于5个示范县建设。河南省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中的农艺指导和培训,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品种的农艺要求,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特点提出具体技术指导意见。山西举办培训演示活动450次,培训农民26万多人。

  2012年,我国保护性耕作实现了阶段性跨越,成效显著。一是推广面积稳定增长。2012年全国保护性耕作已超过1亿亩,10年期间应用面积增加了100倍;二是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实现了由北方旱作区为主向南方地区、由玉米、小麦为主向水稻、油菜、马铃薯等多种作物的拓展。三是科技创新不断加快。保护性耕作机具种类大幅度增加,作业质量明显提高,新型稻作技术、大豆免耕播种技术日益成熟。四是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据测算,2012年全国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2458万亩,可增产粮食4.9~14.7亿公斤,成本节约7.4~9.8亿元,节本增收达17.2~39.2亿元。按全国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计算,相当于减少CO2排放400-800万吨。五是社会影响更为广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2年度报告》对保护性耕作的节能减排效果给予高度肯定;世界银行在广东启动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将保护性耕作作为重要内容;亚洲开发银行在西北实施的农业项目,也将保护性耕作列为必须采纳的技术内容;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保护性耕作成就作为典型在亚洲宣传推广。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amic.agri.gov.cn/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