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湖南省双峰县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龚中 彭连成 王放军 戴楚文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收藏

  为充分了解当前全县农业机械化现状,我们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湖南省双峰县永丰、梓门、青树、锁石等乡镇,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深入调研,深感全县农机化要由传统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新型农机推广力度,走出一条适合双峰发展的新路子。

  一、现状与成效

  双峰是传统的农机机电制造之乡,也是典型的农机化大县。自2003年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县农机局先后获得“全国十一五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农机局”等荣誉称号。

  1、装备总量快速增长,机械作业迅速普及。随着全县农机产业的转型升级,双峰成为三湘**大的农机集散地,为农机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到2012年底,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已发展到90.62万千瓦,其中拥有拖拉机1644台,水稻联合收割机1953台,耕整机械33322台,水稻插秧机194台,工厂化育秧设备40套。耕整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门类日趋齐全,特别是运输型拖拉机、机动插秧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谷物加工机等高性能、高效率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正在加速。2012年,全县机耕面积(三季)达92万亩,机收面积80万亩,机械植保面积50万亩,水稻机插秧面积10万亩,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比2003年增长近两倍。机电排灌、农产品初加工、农村运输环节出现了初级阶段的较高水平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了70?。

  2、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机替代效益明显。自2007年1月以来,国家连续出台的6个中央1号文件,先后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振兴农机工业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推进农机化给予了政策支持。特别是2009年1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强调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我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和落实购机补贴资金,利用农村集会、现场演示会、印发传单等形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努力做到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同时,把好农机质量关,为农民提供放心的产品和服务。积极简化补贴手续,确保并方便农民能尽快享受到实惠。2003年以来,全县共落实补贴资金5238.48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4980.88万元,市县补贴资金257.6万元,补贴农户及农机服务组织62807人,补贴农机具72150台套,调动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吸引农民购机资金35000万元。农机化大大缓解了农民种田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据测算,一台中型收割机每天可收割水稻30多亩,是动力打稻机工效的20倍以上,相当于7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一台耕整机每天可耕田20多亩,是牛耕工效的10倍以上(如下表)。耕牛“下岗”、农机“上岗”已是大势所趋。一般购机户“扣除工钱和耗费,一年收回购机成本,两年翻倍赚钱”,购买农机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村良好的投资渠道和就业门路。2012年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收入达2亿元以上,惠及7000多个农户。另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以水稻种植为例,每亩降低生产成本达40%以上,2012年,全县仅机耕、机插、机收三项就为农民节约成本2.1亿元以上。同时,水稻种植测产试验表明,机械作业平均每亩增产100斤以上,按全县机耕水稻面积70万亩算,可多产水稻5.6万吨,增加收入16800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附一)

  3、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县农机系统现有编制116人,其中:县级66人,乡级50人,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比例为3:1。建立了包含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质量监督、信息宣传和农机化生产指导为主的“六位一体”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每年主要生产环节投入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达到5500人次以上,开展农机科普宣传20场次以上,发放宣传资料10多万份,收益农民达到10多万人次。通过阳光工程和农机驾驶员培训等,每年培训新农机操作手2000人,培训农机技术与操作人员3000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强农机监理,每年组织检修农机具2200台(件)以上,年检验拖拉机800台以上,审验驾驶员1000人以上,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活动100余场;通过开展农机生产安全月、安全年和建设平安农机村(镇)以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等活动,积极创建“平安农机”示范县。每年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新型适应的农业机械试点演示活动,及时向农民朋友推广新型先进的农机具。重点加强收割机、插秧机推广工作,通过示范推广、开发生产、购机补贴等多种措施,近五年来共推广了联合收割机1197台,是前十年的近2倍。通过组建农机服务队和培育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机大户为骨干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了永丰镇金田村农机合作社、青树坪镇金土地农机合作社、锁石镇的志木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合作大户,扶持了青树坪的朱小平、梓门桥的李耀春、杨韶东、永丰镇的贺青松,花门镇的赵双喜等一大批农机大户。到2012年,全县拥有机械原值3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300户,农机作业专业户达3800户,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17个。合作社经营耕地43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0%。如梓门镇农机大户李耀春承包耕种了7个村600多亩水田,其中80多亩属已荒芜多年、无人耕种的农田。由于完善的农机服务机制,在今年我县遭遇的特大旱灾中,农机设备有力地发挥了机动、灵活、高效的抗旱救灾能力。据统计,全县仅水泵等提灌抗旱设备就投入7.5万台(套),充分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二、困难和问题

  全县的农业机械已在粮食的主要生产环节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变,总体上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居主导地位。但是,受自然条件、政策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机化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装备结构失衡。从我县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来看,农机装备结构方面呈“三多三少”特点:低性能、高能耗的传统农机多,高性能、低能耗的新型农机少;实用的中小型农机多,先进的大中型农机少;老化严重的机械多,更新换代的机械少。如全县机插秧推广受到育秧难等技术方面的影响,普及率仍不足10%,远远低于全国水稻主产区的平均机插率,如江苏2012年的水稻机插率已达到了60%。全县的农机化明显存在“三个不相适应”特点: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产粮大县对农机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2、基础平台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方面乡村机耕道欠缺,难以适应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农机保有量的增长,农机库棚和农机维修站点建设没有跟上,导致农机具的保养和修理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机具使用寿命和作业效率。基层站点建设薄弱。目前全县基层农机站并入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大多数属无固定办公场所、无农机修理及零配件供应服务场地、无专项经费开展业务工作。全县乡镇农机站固定资产早年流失严重,难以充分发挥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职能。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机部门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中青年干部短缺、人才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的局面。尤其是乡镇农机工作人员少而兼职多,除永丰镇农机站有2人外,其他乡镇均为1人,且由乡镇“拉郎配”,专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农机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投入保障滞后。人员经费欠缺。我县农机示范推广经费长期以来是从有限的农机事业经费中列支,未设置专项经费,2012年农机推广开支达300万元,缺口达200万元,杯水车薪,制约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省里规定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由于县财政只负责县一级基本运作经费,乡镇无专项工作经费,导致乡镇机具核查难以落到实处。缺少项目扶持。缺少对专业合作组织与家庭农场的农机项目扶持,致使我县的17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合作社得不到高层次、整体地发展。

  三、对策及思考

  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强化农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兴机富民,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

  1、要高起点谋划农机化发展。一是加强科学引导。建议县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专门的农机化领导小组,加强农机化工作的领导、支持力度。要把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县委政府“三农”工作发展总体思路和粮食生产绩效考核内容。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把加快农机化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二是优化发展结构。重点抓好“四个转变”,即由抓农田作业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抓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向全面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转变;由主要抓种植业生产机械化,向农林牧渔业生产机械化转变;由抓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向前后延伸机械化转变。三是合理发展布局。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逐步形成区域发展优势,采取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区域推进的措施,在全县创建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各具特色的农机化示范村和示范大户,使农机化发展布局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2、要大力度增加农机化投入。一是落实政策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化促进法》中关于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规定,继续争取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资金,实施购机补贴,并建议按照湘发(2013)1号文件要求设立农业机械化示范推广专项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用于加快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具累加补贴、机插秧大田奖励等工作。二是增加配套资金。适当增加财政配套资金,用于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从根本上解决农机质量不高和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建议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对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进行奖励和扶持,同时帮助乡镇农机站解决运转资金和办公场地等问题。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议县委政府大力整合涉农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等政策,加强农田整理,做到田成方、路相连、渠成贯、旱能浇、涝能排,为农机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加大插秧机累加补贴和机插秧大田补贴。我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项目要与县集中育秧项目捆绑实施,进一步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力度。

  3、要全方位完善农机化保障。一是开展科技创新。要及时了解农民对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实际需求,结合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实际,加快农机新技术、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以及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高农机化技术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农机化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重点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玉米收获及育苗移栽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农业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农机化技术。二是加强市场整治。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农机市场秩序的力度,配合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依法加强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市场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净化农机市场,保障农民群众权益。三是规范安全监管。依法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力度,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上户率和完好率。开展好“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兴机富民。

  4、要广途径优化农机化服务。一是稳定农机队伍。要健全和稳定县、乡两级农机管理、推广服务机构。强化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做到职能到岗,责任到人。建立合理的人员和知识更新机制,建议每年从大专以上院校招录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农机站,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促进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基础培训。以培训农机化实用人才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机大户,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为农业机械化生产起示范带头作用,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扶强合作组织。要以基层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大户为主体,逐步建立基层农机服务网络体系,带领农民走农机合作经营之路。要注重培育农机作业、维修及零配件供应、农机中介和租赁等市场,推进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走上规模化专业化道路。要帮助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从做大规模、做强服务、规范运作、完善制度入手,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力争在三年内建成1-2个国家级农机合作示范社。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hnnjj.gov.cn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