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青岛农机的“四轮驱动”效应

作者:青岛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收藏

  发展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摆在农机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青岛市农机局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搞好维修、建设库房,四措并举推进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建设,产生了“四轮驱动”效应,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大户为代表的新型农机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10多个,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1700多个,农机专业户达到6.59万个。

投入驱动:注入发展活力

  不断加大购机补贴投入力度,为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注入发展动力。补贴资金由2008年的25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一亿多元。将补贴工作重心下移到区、市,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人大、政协、纪委、财政、农机、工商、农业、水产、林业、公安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实施,使责任更明确、监管力度更大、更符合经营主体发展需求。累计争取购机补贴资金4.8亿元,受益农户5.5万多户,补贴各类机具8.6万多台(套)。

  莱西市寄马沟村的王振军享受50多万元补贴,购买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旋耕机等13台套机械,实现了“收、耕、播、运”机械化“一条龙"作业,还靠机械承包土地400多亩,年收入20多万元。像王振军这样主要依靠农机养家糊口的农机专业户在青岛已有6.59万个,农机户年田间作业收入达到了18亿元。

  实行累加购机补贴和财政项目扶持政策,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补贴资金向合作社倾斜,在全市购机补贴30%的基础上,再向合作社累加10个百分点,使其购机补贴比例达到40%,并优先安排购买补贴机具,壮大合作社实力,吸引农机户纷纷加入。农机化项目集中向合作社投放,3000多万元的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农机“安居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使合作社强身健骨,建起40多处花生、马铃薯、茶叶等示范基地,50多个集库房、维修间、培训室为一身的农机大院,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50万亩,搭建起发展平台,拉动其快速发展。

  全市农机合作社数量由2008年底的36个发展到目前的410个,拥有社员1.5万多个,农业机械5万多台(套),年服务总收入5亿多元,承担了全市60%以上的农机作业总量,成为农机作业的主力军。胶州市鸿飞农机合作社拥有12吨粮食烘干机、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各类农业机械176台(套),经营流转土地5000多亩,年农机作业面积6万多亩,总收入270多万元。

  在购机补贴政策的带动下,无人植保飞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深松机、韭菜收获机、草莓扶垄机等一大批现代化农业机械得到了推广应用,全市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0.6万台,大中型拖拉机3.8万多台,联合收割机1.3万多台,农机原值达到53.3亿元,提升了农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装备水平。

培训驱动:打造精良之师

  近年来,青岛市农机部门通过建设培训基地、开通网络学校、进村入户办班,打造了一支20万人组成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机职业农民大军,推动农机化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实现农机年总收入38亿元,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5%。

  建设培训基地,将课堂搬到校、企、社现场。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对全市农机合作社社长进行法规政策、形势分析、经营管理以及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引领其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壮大经济实力,成为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生产厂家、经销商、合作社建立了18处乡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随时为农机手提供面对面的培训服务。青岛福盛农机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销售6000万元的企业,平度市农机局与其合作设立了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联合工商、质检、消协等部门对新购机农民进行操作、维修、消费维权等知识培训,每年培训农民2000多人。

  开通青岛市农机教育培训网校,对近年来主推的保护性耕作、玉米联合收获、花生机械化生产等10项农机化技术,录制成视频,放在网上对全社会免费开放,让农民坐在家里就能方便地学习掌握农机化新技术。

  按农时季节、分专业开展农机化科技培训进村入户,有效解决农机培训“**后一公里”、技术转化“**后一道坎”的问题。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提高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可在农民看来是“懒汉种地”,观念上难接受。青岛农机部门组织专家,在涉及5000多个农户的50个核心示范区内,每户发一本图文并茂的技术使用图册,每村上一堂详细讲解保护性耕作好处及操作要领的公开课,每镇办多场机具现场演示会。炕头上学、地头上教,近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200多期,场机具观摩演示会220多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000余人,参训农民5万余人。平度市兰底镇的王玉芹听讲座后萌生了搞保护性耕作的念头,从四年前搞20多亩试验田开始,发展到现在的3500多亩,成为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带头人。今年全市实施保护性耕作70多万亩,经青岛农业大学测产,保护性耕作小麦比传统耕作亩增产10%以上,每亩节本增效100多元。

维修驱动:破解“看病”难题

  面对农机手普遍反映的农机维修难问题,青岛市农机部门通过创建星级文明销售市场、建设农机区域维修中心、推动农机合作社和生产厂家合作等措施,基本上做到了机具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镇。

  创建“星级文明农机销售市场和企业”39家,让消费者买到了安全可靠的放心农机具和高质量维修配件。与工商、质检部门联合开展创建“星级文明农机市场和销售企业”活动,对创建单位的场地规模、人员状况、销售额度、遵纪守法、服务设施以及用户满意度等都做了明确要求,并实行动态化管理,约束、规范了企业行为,实现了消费者零投诉,从源头上为提高农机维修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设农机维修网点639个,基本解决农机日常维修问题。争取财政资金,对新建或购买新设备提升维修服务能力的农机维修网点实施奖励,每点奖励5-10万元。同时推荐这些企业的维修人员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免费高技能人才培训,提高其人员素质。

  建设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逐步解决大型机械维修难的问题。依托农机维修网点、农机销售企业和合作社等,建立服务范围广至少覆盖5个乡镇、能够进行大型机械维修的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和4S店19家。莱西市老段农机区域维修服务中心拥有12名技术人员、27台大型维修设备和5部维修服务车,服务辐射范围达到周边7个镇。今年6月20日下午6点左右,莱西市沽河街道的栾永卿在收割小麦时,机器滚筒轴断了,老段中心接到电话后,马上派人赶到现场修好了机器。老栾激动地说:“这要在以前,得到县城才能修,来回至少得一天,现在2个小时就修好了!”

  开展农机合作社与农机企业共建,提高合作社维修能力。莱西市组织57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福田雷沃、青岛豪特等农机生产企业签订“企社共建”协议,企业免费为合作社培训维修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延长“三包”服务期限。该市为民农机合作社社长葛义芳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自己修机器,总感觉力不从心,有了企业这个‘靠山’,心里踏实了。”

设施驱动:解决“住房”之忧

  随着大型补贴机具的增加,机具存放难成为合作社和农机户们**头痛的问题。大型机具露天存放,锈蚀现象比较严重,缩短了机具使用寿命,有的农机户甚至忍痛卖掉了家里的小型作业机械。

  针对这些问题,青岛市农机部门从2009年开始,每年争取财政资金100多万元,择优扶持人数20人以上、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20台套以上、农机原值200万元以上、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万亩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实施农机“安居工程”,建设能够停放大型机械的高标准农机库房、维修间、培训教室等。项目验收合格后,每处补助50%的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00多万元,50处农机专业合作社受益。

  胶州市李旺屯村村民王聪义真是比过年还高兴,他逢人就说:“我家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住进合作社盖的新房了,再也不用风吹雨淋遭罪了!”原来,他所在的秀臣农机合作社通过实施农机“安居工程”,建设了可供近40台机械居住的库房,还为机手提供培训、维修机具等服务。

  今年麦收结束后,笔者走进了胶州市胶东镇农机合作社,亲身感受了农机“安居工程”的魅力。在合作社院内看到,农机技术人员正在检修保养小麦联合收割机,给轴承打黄油,更换柴油、机油、空气滤清器,检查更换磨损零配件……一台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整齐地停放起来。合作社社长刘宗杰介绍说:“安居工程建成后,机手在这儿接受培训,机械在这儿维修保养,加上存放条件好,1台车至少能多干3年的活,真是解决大问题了啊!”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amic.agri.gov.cn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