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农业部开展“百乡万户”大调查活动(二)

作者:孙红梅 刘卓 本站发布时间:2014年03月25日 收藏

  地流转出去了   心却空了

  3月18日下午,记者随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赴广西调查组来到崇左市江州区驮卢镇。在该镇的一条商业街上,调查组走进一家农户,与老乡攀谈起来。

  老乡叫韦方,48岁,驮卢镇莲塘村安定屯人,2012年将家里的11亩地流转给广西高良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良公司)。按合同规定,流转价格为每亩地2吨甘蔗收购价,保底价为800元。比如,今年当地每吨甘蔗的收购价为440元,那么今年高良公司每亩地给农民880元的流转费。如果当年的甘蔗收购价每吨少于400元,农民也可以拿到**低800元的流转费。

  调查组组长、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胡乐鸣详细询问了韦方与高良公司所签合同的执行情况,还特意看了韦方的一卡通进账情况,特别是土地流转金和各种农业补贴的到位情况。从一卡通中发现,流转金每年分两次打给农民,2013年2月8日,韦方收到第一笔6500元,7月22日又收到第二笔4550元,2012—2013榨季流转金共计11050元。

  合同同时规定,高良公司每年要为流转土地的农户提供每人不少于120天的用工。但调查组了解到,韦方并没有得到被聘用的机会。“公司大部分用机械种植和收获甘蔗,用不了多少人,像我们这样年纪大一些并且家里没有关系的,根本就不会有机会去高良公司打工。”韦方有些苦恼。他告诉调查组,因为没事可做,他就搬到镇里与父母一起住。韦方的父亲是小学退休老师,几年前在镇里买地盖了房子。“本来还以为到镇里可以打一些零工,但我这个年龄,打零工都不容易找。即使偶尔有也都是搬运东西之类的体力活,一天能挣个四五十元钱。”韦方的脸上写满了失落。据了解,区里也曾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比如修摩托车、水电装修之类的,但韦方表示,学也没用,时间短,学不精,加上年龄问题,还是不会有人雇用。

  据了解,韦方与高良公司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期限为13年,从2012年到2024年。胡乐鸣副司长问他:“是否后悔过把土地流转出去?会不会时常到自己的地里去看一下?”韦方说,当初流转土地是政府主导,自己也是随大流。土地流转给公司后,甘蔗亩产量的确提高了,由自己种植时的四吨左右增长到六七吨,其实算一下,不用自己种植、收获了,钱也不少拿,但就是土地流转出去后没活儿干,心里空了。“唉,哪个农民不会去地里看看呢?但看了又有什么用呢?”韦方长叹一声,说“如果让我天天砍甘蔗也愿意呀,但年龄大了,没人找。”

  胡乐鸣副司长告诉记者,从调研的情况看,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问题不仅仅要解决农民“土地流转了,心却空了”,更应该看到其背后蕴藏的因心理失落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韦方的一卡通

  农户为什么不愿意更新淘汰老旧农机

  农业部“百乡万户”赴广西调查组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田间地头,不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手扶拖拉机仍在作业。城厢镇合旗村丰金明的手扶拖拉机是1986年买的,已使用28年,早该报废;文合村刘永良的手扶拖拉机是1988年买的。这些早已超过报废年限的拖拉机,既对节能减排造成很大压力,也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然而,为什么农户不愿意更新淘汰老旧农机?调研组为此专门展开了调查。

  目前,武鸣全县登记注册达到报废年限的拖拉机有1.9万台,占拖拉机总数的近70%。武鸣县农机监理站副站长陈海东介绍说,县监理站已于1月份对外发布了今年拖拉机报废公告,明确要求大中型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5年、小型拖拉机使用年限超过10年、未达到报废年限但损坏严重的,要及时到监理站办理注销报废手续,但主动来办理的农户却寥寥无几。调查组在走访过程中也看到,大多数农户家中的拖拉机外观都破旧不堪,已无法分辨品牌型号,作业的拖拉机排气管冒着黑烟,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问到农户为何不更换新机器时,大家反映,虽然知道新机器好,但不舍得花钱更新;认为没必要报废,只要能修好就继续用;不知道哪里负责农机报废,报废也只能卖给废品收购站。

  调查组通过调研后认为,要解决农机报废更新难的问题,除了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认识到使用超期服役农机的危害,还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目前国家只在山东等11个省份启动实施了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广西自治区不在试点范围内。建议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情况,将报废更新补贴试点省份逐步扩大到全国。二是提高报废机具的补贴标准。农民主动报废农机的意识不强,经济是**主要因素。补偿的额度应高于农机的残值,至少要让农民觉得比卖废铁合算。考虑到农民要承担废旧农机的运输费和拆解费等额外支出,建议将报废机具的补贴标准整体增加500—1000元。

  江西:种粮大户的“不容易”

  农业部“百乡万户”赴江西调查组

  江西调查组在武宁县调研时,一些种粮大户向调查组道出苦衷:“种粮大户听起来风光,其实并不容易。”

  种粮大户所说的不容易,首先是流转土地和扩大规模不容易。石渡乡石渡村62岁的老汤种了160亩地。他说,这些地基本是口头协议流转来的,时间有长有短,万一有人硬要收回去,一点办法都没有,且地块分散,难以连成片。泉口镇丰田村55岁的老李种了40亩地,他说流转本组的地还好办,要是流转别的组的就费劲了。

  其次是确保收入不容易。老汤算了一笔账:农资价格,一亩地种子约80元,化肥130元,农药30元;土地流转费用,老汤是以每亩100斤稻谷流转的地,按去年收购价合130多元;请工费用,收晒装运平均一亩地要请2个工,每个工约150元。算下来每亩成本要700元。正常年景一亩地打800多斤稻谷,也就1000多元,扣除成本只剩300多元。

  再次是设施建设不容易。武宁是丘陵山区,山塘、水渠、机耕道对搞好生产特别重要。但是这些建设施工难度大,靠大户是干不了的。他们希望政府在这方面多些投入,增强他们的种粮的信心。南昌标兴合作社虽然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种的田,但由于没有提灌设施,去年旱灾近三分之一田地绝收。据石渡乡的刘副乡长说,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就差**后一公里。

  **后是筹措资金不容易。地种多了,开销也大。种子、化肥、柴油、请工一年下来十来万元,都要付现钱,又贷不到款,资金吃紧。南昌标兴合作社仅预付土地流转费每年就要32万多元,对于一个粮食生产合作社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资金。

  我们感到,尤其需要关注和支持从事粮食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

  一是稳定种粮大户的经营预期。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在尊重双方意愿的情况下合理确定流转期限,并依法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没有签订合同的应当补签,并在相关部门备案,依法保护双方的权益。

  二是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补贴力度。由于流转费在成本中占有相当比例,可考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期限较长的种粮大户,在土地流转费上以适当形式给予补贴。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金,加大小山塘、提灌、毛渠等小农水建设,对机耕道、晒场等建设给予一定奖补。

  四是加大金融扶持。落实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开展新型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好的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和利率优惠。将大中型农机具、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纳入抵押担保范围。加大农业保险力度,提高粮食保费补贴标准和保险赔付比例。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camn.agri.gov.cn/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