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江苏省重点培育“三类”农民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

作者:新华日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3日 收藏

  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之路的起点。以农业现代化支撑新型城镇化、以农村改革发展支撑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实现过程中,**核心、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

资料图

  紧抓农业现代化建设“人”的问题,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近日提出,要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计划“十三五”期间每年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职业农民20万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

  提升“老农”,吸引“新农”,引进“知农”

  2015年初,农业部将江苏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推进试点省。吴沛良认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的重大举措。江苏全省2600万乡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仅占30%。这其中,不仅是老人和妇女占据很大比重,很多务农农民的文化素质还较低:小学及未上学的比例达到5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不足5%。

  “为此,我省将考虑重点培育‘三类’农民:一是对农业生产有经验的‘老农’。这类农民年龄在50、60岁左右,一直留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对农业抱有深厚的感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耕细作的传统;二是胸怀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这类农民正当青壮年,一方面他们具有知识文化,在城市务工积累了资本,另一方面他们的根在农村,有返乡生活的想法。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新型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的创办者;三是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他们既是农业生产的新生力量,也是农业‘后继有人’的主体力量。”吴沛良说。

  尤其是针对后两类农民的培育与扶持,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在推动与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只有这些具有丰富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够引领创新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投资者和农业经营的决策者,才能成为先进科技的示范者和现代农业的引领者。

  建立农民转型升级通道,鼓励“定向委培”

  从2006年起,我省连续三轮将农民培训纳入农村实事工程。截至2015年,全省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超过1600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超过70万人、职业农民培训超过50万人。我省针对农民群体的培训主要从农业生产技能、职业素养、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按计划,“十三五”期间,每年将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职业农民20万人。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50%。

  与此同时,针对“知农”群体,鼓励地方政府与院校合作委托定向培养,或建立其它长效的培育机制。“团省委、省农委联合开展的涉农高校大学生涉农从业意愿调查显示,如果有政策支持,愿意涉农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到76%。”吴沛良透露。2015年开始,省农委与教育厅联合对全省高校涉农专业应届毕业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培训,“2015年,这项工作共计培训大学生13380名,今年计划培训1.4万人。在实际操作中,增强了大学生们的涉农意愿,也增加了他们选择到农业领域就业创业的信心。”

  新技术、新业态,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新时期,我国“三农”发展将面临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这一新形势。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吴沛良表示,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统一协调,农业、财政、教育、国土、税务、工商、金融等相关部门间密切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村产业链,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2016年我们在全省总结推广50种以上的高效种养模式,建立一批结构调整示范典型,创响一批知名品牌,从而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收益。”吴沛良说,与此同时,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力度,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创新创业。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省涌现出很多新主体、新业态和新载体,集成了全新的发展理念、现代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科技装备,初步展现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模样。如2015年全省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220亿元,每年以20%以上的增幅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人数超过1亿人次,年综合收入超过300亿元。吴沛良认为,这些新业态都可以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这些新业态的形成,更多农业产业新主体的出现,都还要回归到‘人’的问题。”吴沛良说,只有加快培育具有丰富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够引领创新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更富活力的人才基础。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xh.xhby.net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