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农机下田,路咋就这么难走

作者:新华日报记者丁亚鹏 本站发布时间:2016年07月01日 收藏

  新华调查:

  眼下正值夏收夏种,记者在苏中苏北农村调查发现,因农田机耕路缺少规划,或设计标准滞后等原因,一些地方农机下田作业频频出现无路走、没法走等卡阻现象,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及作用发挥。

  农机下田望“路”兴叹

  如东县曹埠镇国兵农机专业合作社陆国兵流转了周边数百亩农田发展家庭农场,但每到收种时,农机下田作业路难走成了一桩烦心事。这不,眼前宽不到2米的田头土路逼着他绕道走,有时要从别人地里借道,如果人家不愿意,还得花钱买路走,每年在这上面也有几百块钱。陆国兵无奈地告诉记者,在他流转的七八百亩农田中,有三分之一的地不通机耕路。

  海门市**大的农机合作组织——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卫强对此也感触颇深。“在海门,除了农场有机耕路,农村很少有机耕路,即使有,大型农机都很难跑。”彭卫强说,在当地农机下田作业往往需要从农户地里借道,协商不成的话就要赔青苗损失费或给钱,算作买路钱。有几次,为了完成客户的田间播种作业,农机又过不去,只得调派挖掘机把播种机吊进去,或者把农机放在牵引架上拉进去。

  “收割机一般一天可作业200亩,但实际只能作业150亩。”在盐城市大丰区草庙镇沿河村,正在田里进行收割作业的当地农机手沈祝明说,路不好走,导致机械在路上被耽搁的时间长了。桥的栏杆高,超过55厘米大型机械就过不去,而现在栏杆却高达95厘米,有几次都被卡住了;再一个,大型收割机宽度在4.5米—5.5米,而现实中超过4米的机械就走不起来,“等于把大型农机拦在农田之外。”

  现有路况不适应连片生产

  从记者调查情况来看,目前不少地方的农村机耕路几十年没变化,都是按小型拖拉机设计的,实行小田变大田的规模化经营后,小型拖拉机已经不适应连片大生产的需要。

  “按目前作业使用**多的大中拖来看,路面宽**起码要有2.5米—3米,而现在不少机耕路连2米都没有。”陆国兵所在的如东县曹埠镇直港村有4家家庭农场,流转土地近1500亩,占全村耕地四分之一多,但有一部分流转土地不靠大路,大型农机和车辆进不去。那么村里能不能统一拓宽机耕路呢?村支书潘荣如一脸无奈:“土地都确权了,村民不愿意让地,能咋办?”

  缺少机耕路,跟当地的生产布局和技术布局有很大关联。以启东为例,当年先人为了改良盐碱地、排解土壤中的盐份,将田块设计成“井”字形,田与田之间用水网分割,每30米到50米宽就有一条小沟,并以生产旱粮作物为主。实行机械化生产后,这种设计布局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农机转不过来,从这块地到不了那块地,抑制了农机作业效率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截止去年底,在启东市12个乡镇107.48万亩耕地中,已贯通机耕路面积仅10.6973万亩,尚不足20%。

  机耕路建设需要配套思维

  根据农业部确定我省为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的要求,到2020年,我省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要达到80%以上,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农田机耕路建设,着力解决农机下田作业“**后一里路”问题。

  记者调查中发现,苏中苏北不少村把机耕路建设押在高标准农田项目上。不过,南通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副调研员张成江表示,目前除农开部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还有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项目、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以及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拿南通来说,今年由财政投入的高标准农田面积约20万亩,总投入约六七亿元,摊分到每个市县,依然“僧多粥少”。“如果仅仅靠申请高标准农田项目来解决机耕路问题,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等不起。”张成江认为,解决机耕路建设有多种办法,如农田工程和一事一议等,都是可行途径。

  机耕路建设是一笔不小投入,但对一个地方的农业发展来说,却十分必要。启东市北新镇去年实施机耕路建设后,全镇新增土地流转700多亩,其中地理位置偏僻的永济村,机耕路建成后一下新增流转土地300多亩,土地租金由300元/亩猛窜至900元/亩,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既有利于村民,也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长远发展。”启东市北新镇镇长茅永杰说。

  农机下田作业的机耕路网建设的相应配套也要跟上。沈祝明曾向水利部门反映要求降低村内桥梁栏杆的设计高度,把桥面尽量造宽一点,但未获同意,称图纸就是这样设计的不好改。“相关部门当初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路桥时,应当多从实际出发,才能把好事做好。”盐城市大丰区草堰镇一位镇干部如是表示。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news.163.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