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纪念改革开放征文精选】农机普及化推动社会发展

作者:刘庆生 本站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0日 收藏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优秀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农机普及化推动社会发展——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农机化四十年

  作者简介:刘庆生

  河南安阳市农科院农业生态研究所主任

  1963年,我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县西部一个小山村,今年56岁,作为一个农业人,经历了社会变革的每一个环节。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那一年我初中毕业,1980年参加高考,1984年参加工作,从事农业生产与技术推广三十多个年头。

  从记事起,记忆里只有两个字“穷”和“苦”。虽然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对那时农民家庭吃不饱、生活拮据有深刻记忆。上小学时,我们生产队大约七八十户,两百几十口人,生产队长、副队长、政治队长各一人(政治队长也叫叫指导员,好像部队建制一样),保管、会计各一人,干部一样参加劳动,大家区别不大,共同特点就是穷。

  安阳县西部丘陵山区,属太行山东麓,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粮食产量一般年份200斤/亩左右。当时产量目标上纲要(400斤/亩)成为奋斗目标,过黄河(600斤)跨长江(800斤/亩),只能是梦想。1973年大旱,一亩地小麦连同麦秸一块床单就扛回去了。

  年少时的记忆就是饥,粗粮也不够吃。记得很清楚,队里分粮食,夏季小麦每人90斤左右,秋粮谷子几十斤/人,玉米很少,我家4口人红薯成为后半年主粮。一家人几天才可以吃到一顿细粮。啊,对了农业机械吗?没有。生产队有牛和驴十来头,马骡大牲畜很少。当年庄稼把式成为劳动主力,赶马车、犁耙地、扬场放磙,威风凛凛。这种生产方式延续了几百年了。

  1974年,我们队里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12马力的,啥牌子记不得了。下地拉一车堆肥,上面坐几个妇女,大家很开心。当时大家交通安全意识差,也没有人关注和在意。原来打场用牲口,也改为手扶碾场了。有了第**台农机,老人们也看到了犁地不用牛的场景。

  1980年代初期,个别村庄有东方红链轨车,可以实现作业多功能化;公社农机站有几台大型农机具,以服务大的农田水利建设为主,建设水利工程,修建跃进渠和合山水库、石门翁水库。

  十五六岁时,我们在假期必须参加生产队劳动,算半个劳力每天记工分7分,做一些辅助性劳动,一个劳动值7毛钱。那时我们队里有副业,靠近山区烧石灰。我几个假期在石灰窑口负责加料,就是在老师父指导下往窑内扔石头,每天15吨。一块石头二三十斤,大块的用锤破开,太大烧不透,会有夹生。如果有车拉灰,我也要和大人一起装车,用铁锹往车上装,装一吨给一块钱,参加的人现场分配。每天7个工分,外加5毛钱补助,累个半死,也很满足。

  1978年下半年我上高中,在安阳县八中,距我家4公里多,没有住校条件,每天往返。一群学生早上6点半前就结队上学,当然是步行了,自行车好几家才有一辆。路过李珍车站时,经常看到搬运工人在装卸车,那种可以装60吨的车皮,3个人用抬筐往上装石子。现在想想腿都发软,当年一个微小改革可以少流多少汗啊。

  1980年我离家上学,村里的农业生产也在发生变化:生产结构在悄悄的变更,大锅饭变为小包干,阶段性承包、联产承包;开始计酬不计产,收获粮食归集体;1983年全面包产到户,土地分到各家各户,生产队集体解散,公社也变成乡政府。

  直到这个时候,农机还是稀罕的很,几家分一头牲口或一件农具。1984年7月我毕业分配到安阳县农业局,第二年春天调到安阳县跃进农场,这才有幸与农机结缘。

  农场位于安阳市东南,土地6500亩,过去是半沼泽地区,地下水位只有1米多。当时有东方红链轨车4台,自走式收割机1台,四平产拖拉式联合收割机4台,那时叫康拜因,农村老太太搞不清楚的叫它麦克风,闹出许多笑话。那年月,大型农机具非常少见,收割机真是稀罕物,就连农机手也是牛乎乎的。

  1985年夏收前,大田按照自然地块分成几个组,所有农机由机耕队负责日常管理和维修,十几个人。春天刚刚换了场长,农机队长给场长汇报说农机问题多,需要进行全面大修,四台车有三台打不着,请场部给予资金支持。

  他们不了解新到的王场长来自东北农垦,对农机门清。王到现场亲自检查,问机耕队长哪一台车问题**大,队长随手指了一台,王场长摆弄十来分钟,上驾驶室一次就启动成功,给机耕队长说一句:看你工作辛苦,就先休息两个月吧。当时也没有下岗待业之说,不上班就不给计工,这是给队长来了个烧鸡大窝脖。自此以后,这一班自恃技术高超的老师傅都规规矩矩,勤恳敬业,再也不敢炸刺。

  农场有土地六千余亩,职工六十多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机手占技术优势,搞对象也比大田工人优先。

  1980年代前期,县里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但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全县24个乡镇,130万亩土地,只有我们农场有4台收割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夏收季节大家看稀罕一样评价农机威力。四平生产的拖拉式联合收割机籽粒损失少,虽然略显笨重,但效率高、威力大,受到大家好评。

  国家体委航空运动学校位于安阳市北郊。他们的飞机场附属有一个500多亩的小农场。每年航校出动七八台解放汽车帮我们拉运小麦,我们收割完再去航校帮助他们收割,互相帮助。当时我们农场只有一台解放车,两台50拖拉机。航校的汽车解决我们临时用车难题,我们也给他们解决困难。在当时,五百亩小麦如果都要人工收割也是一个大难题。

  开始几年,农村农业机械化进程很慢,分田到户几家一个牲口,亲戚邻里互相帮助,两头牲口各犋,负担自家和亲戚邻里耕作,秋季需要半个月劳作,没有牲口家庭给予草料补偿。收割的庄稼拉到晒场,牲口拉着石磙碾压。

  1987年后,打场有了大炮筒——一种简易脱粒机,然后人工扬场,需要排队连夜打场,累的那个酸爽。

  1990年代初期,小麦脱粒机开始推广,几家合买一台,农忙时大家轮流使用,直接脱出籽粒,省却了碾场、扬场,感到很高兴。只是老年人埋怨麦秸是圆筒筒,和泥不好使了。谁料到几年后盖房全是钢筋水泥塑钢窗,连木头都不用了,麦秸更是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农业废弃物,基本没有人再把它作为一项收入。

  九十年代中期,农村基本实现了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除草剂也逐步普及,产量逐年提高,收入增加。农民得以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大批农业劳动力进城打工。开始,一般是离土不离乡式的,后来逐步过渡到孔雀东南飞,不少人举家进城居住。

  1993年,我调动到安阳市农科院工作,得以对农业机械了解更详尽一些。院里的养殖场,由原始的饲料粉碎机逐步实现粉碎—配比—搅拌机械化。几乎每一个鸡场、养猪场都有一套饲料机组,运输工具也淘汰了不少人工,机动车占主导。刮粪、照明、温度等控制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农业生产方方面面机械化程度普遍提高,体力劳动退到极其次要位置。

  那时候,真的可以感觉生活变好了、农业劳动时间减少了、生活压力变小了,富裕时间多了;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没有了,责任田轻轻松松就搞定了;80后、90后们基本和农田脱离,农民不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身份符号;农机的品种经历了几次更新,提高了粮食产量。

  农机的逐步普及使农民脱离繁重体力劳动,逐渐成为有闲阶层。

  2009年,我从事生态、有机农业探索,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化学合成农药及化学肥料。我们的一个试验基地一次流转3000亩农田做有机农业。2010年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谷子等。其中玉米1800亩,七月初人工除草两遍,荒芜70%,其中300余亩几乎绝收。种植谷子200亩,当年降水偏多,造成160亩绝收。田中马塘、狗尾草人工除去98%,一场雨几天就荒芜成一片。农田管理季节,请工人二三百人,中午还要管饭,真的是人山人海,但是效果不好。

  被逼无奈,第二年我们开始自行研制中耕除草机。经过十几次试验失败和改正,试制出3种型号的中耕除草机,效率提高百倍。一台小四轮一小时可以作业10亩,成本7、8元/亩。相比之下,人工除草需要75元/亩。一个人一天只能除草0.7亩。经过几年生产检验,感到非常满意。

  如果没有机械帮助,我们的农田管理费用可以占到总投入60%以上(这几年请工人难度加大,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投入几千万元的规模化农业公司也许坚持不了三两年就倒闭销声匿迹了。所以,可以说,是农业机械挽救了一个公司,并且成就了一个典型。我们坚持对管理机不断进行革新,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我们的公司也成长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几十年风风雨雨做农业,本人深刻地体会到农业、农民、农村40年变化,也与农机结下不解之缘。

  八十年代前期安阳市保有78.98万千瓦农机动力,2015年达到601.98万千瓦;收割机保有量由6台增加到11223台,增加1870倍;机械化率由0.81%提高到89%。目前,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现在种地的已经不是农民了,农机托管延伸到方方面面,是农机手在种地,农机社会化服务触及到农田作业的每一个角落。播种、耕作、打药、收获、运输、贮存等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当年报纸每每提及的农业现代化已经实现,(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电气化)。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几十倍,农民基本脱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摔八瓣的苦日子。

  目前虽然还有五六十年代的老人在坚持种地,但是劳动强度与当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感谢农机发展了生产,解放了劳动力,带动了社会进步,现在劳作不及当年零头;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管理田地也是轻轻松松,不误看孙子,不误打麻将。

文章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