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完备的产业体系,国产农机高起点再出发!

作者:农机通 牛家通 本站发布时间:2019年10月01日 收藏

  任何一个大国必须要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来支撑。前苏联解体和其衣钵继承者俄罗斯经济发展上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经济结构失控和产业体系不完整,其它很多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包括农机装备产业体系,记得有一年考察非洲某农业大国,可耕地5亿亩,但农机化水平非常落后,农机装备工业根本不成体系,比如该国一大型国企仿制土耳其打捆机连热处理设备都没有,生产出来的产品徒有其表,下地作业变速箱十分钟不到就会打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果从1958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投入生产开始算,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农机装备产业已经有61年,国内农机从一穷二白到品类齐全,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农机装备产业体系,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国农机将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高起点再出发!

  一、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大类农机有完整的产业链

  据原农机化司司长高元恩讲,欧美农业发达国家有多达3500多个品类的农机,但国内目前约有1500多个,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尚不能说拥有品类齐全农机装备,但大田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农机品类基本完备,另外在牧草、果园、蔬菜、油料作物、茶叶等经济类作物、特色农业的关键环节已经有经济实用的机器。

  有人说21世纪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产业链和产业链的竞争,其实一个国家农机产业与产业的竞争,也是一个个具体品类的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国内已经有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旋耕机、播种机等传统的动力或农机具,甚至包括植保无人飞机、基于北斗的自动导航等品类完整的产业链,有些品类的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的影响力,甚至找不到第二个,比如大中型拖拉机产业链。

  从2018年全国农机购置补贴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当年通过国补系统销售的大中型拖拉机品牌183个,实现了24.5万台销量,销售产值约250亿元,在市场上看到的是183个拖拉机品牌及代表品牌的数千个型号拖拉机,但其背后是一个完整的、互相依存、休戚与共的产业链:上百家科研院所与上千家生产企业的合作、上百家整机企业与数千家零部件企业的共生共荣、上万家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与竞合、国内企业与国际供应链的互联互生、国产供应链服务于全球市场。

  虽然国内的拖拉机产业链仍处于全球农机产业链的中低端,但其丰富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及时性、运作效率在全球无与伦比,具有强大的比较优势,其它品类如联合收获机、插秧机、农机具等类似。

  二、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几大产业集群

  著名竞争战略学家,美国人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

  1998年波特又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进一步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含义:“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集群包括一连串上、中、下游产业以及其他企业或机构,这些产业、企业或是机构对于竞争都很重要,它们包括了零件、设备、服务等特殊原料晶的供应商以及特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集群通常会向下延伸到下游的通路和顾客上,也会延伸到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和本产业有关的技能、科技、或是共同原料等方面的公司上。

  产业集群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但这只是一种内部的优势,是一种逐渐累积的优势,也就是说形成规模优势会时间会很长,并且会形成衰减。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单个企业并不有规模优势,但集群内企业加起来,就会形成产业分工和产业协同,如果把这些企业组合体看成一个整体的话,它也是一个竞争主体,但这种由企业和企业组合而形成的规模优势明显大于企业的个体规模优势,在国内一个个的产业集群正在以整体的优势挑战巨无霸的跨国公司。

  前国内已经形成了齐鲁、河洛、苏锡常、京津塘、黒吉辽五个优势明显的农机产业集群。

  其中齐鲁、河洛、苏锡常农机产业集群内企业数占全国农机企业总量65%,工业总产值占75%,其中拖拉机的产品产量占85%,联合收割机产量占65%,低速汽车产品产量占到了95%左右,可以说以长江为界,中国农机制造业形成了鲁豫和苏锡常两个重心。

  三、补贴政策形成长效机制,并成为农机装备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资金2000多亿元,扶持3000多万农户购置农机具4000多万台(套)。

  不容置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利国利民的一个好政策,与其同时期推出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早就停止或因为政策的负面效应而半途夭折,唯有这一政策一直执行了15年且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但是一项具体的惠农政策,而且已经成为农机装备产业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助燃剂,是催化酶,实施15年的时间,经过不断的优化和升级,目前已经形成长效机制,当下及今后仍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为装备产业未来保驾护航。

  四、建立了城乡全覆盖的深度分销网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化,国内农机形成了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层次分明,分工配合的四级渠道网络体系,另外还正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立体化全渠道网络体系,近几年渠道方面**值得称道的是“渠道下沉和网络密植”。

  渠道下沉**先由一拖东方红、雷沃重工等大企业发起,跨国公司、国产二线、三线品牌跟进,目前县级市场已经成为渠道的重心,原来属于省代或地(市)代的二级经销商摇身一变成为一级经销商,县级市场的经销商大多有服务能力,离用户很近,更懂用户及熟知用户的需求。

  在竞争的推动下,国内农机渠道仍在下沉,现已下沉到乡镇,这是真正的终端渠道,与用户零距离或乡镇渠道本身就是用户,国内数千家农机企业将深度分销做到了极致,国产品牌在这方面表现更优秀,未来掌握了乡镇渠道网络的公司将掌握行业**核心的资源。

  五、培养出了千千万万个专业的农机服务组织

  从农业部公布数据推算,截至2018年底我国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个,其中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超过18万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5100多万人。

  其中,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的服务组织数量达到约4.67万个,农机合作社数量约6.8万个,入社成员数达到152万人(户)。在全国初步形成了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以技术推广、技能培训、机具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等为支撑、功能较为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装备精良化、全程化趋势明显,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高端的农业机械大都集中在农机合作社,部分合作社配备了高性能粮食烘干设备、农用植保无人机、粮食初加工设备等,拥有标准化的机库、维修间等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其中**值得称道的是跨国作业服务组织,每年三夏期间,国内**大的跨区作业开始启动,近几年每年有50多万台联合收获机从事远距离的跨区流动,同时有上千万台的农机在本地或近距离流动作业,每年实现作业收入5000多万元,已经超过了当年农机销售总值。

  近几年农机合作社转型成农事托管,参考土地托管或组织统防统治,分散种植的农业需求规模化的服务组织,而农机合作社堪当此大任。

  六、完成了市场培育,初步有了农机文化

  硬实力是看得见、摸得着,也可以量化出来的。如前文提到的农机品类、农机保有量、从事跨区作业的联合收获机数量、全国农机合作社总量等,但我们往往对软性的成绩和软实力视而不见。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完整的农机装备产业体系,不能缺少农机文化。

  农机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市场培育和使用习惯**关键,这已经是上升到意识形态方面了。

  其中用户市场培育农机文化的基础。按市场营销学的观点,一种产品或一种服务要导入市场,首先要完成用户培育,就是要让用户知晓并且学会接受、购买和使用,这是第一步,紧接着用户会不停的使用,等到用户形成习惯,按生物进化和社会进步的观点,先进的工具要替代落后的工具,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会取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并且生产工具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一来,人们习惯了使用工具,就不会再回到人力或畜力,因为社会永远是进步的,全社会达成了共识就成为一种文化观念,这就是农机文化,在农机化起步较早和成熟的地区已经形成了这种文化。

  习惯和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文化,而文化会一但形成就很难改变和开倒车,甚至是根深蒂固,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还会向着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的,农机文化也会从初级文化向中级文化、高级文化升级。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s://www.nongjitong.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