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2022年农机市场启动早而稳,全年进步可期

作者:农机通 李勇 本站发布时间:2022年03月25日 收藏

  相对于往年,今年节气比较早,2月中旬,春节一过,农机企业与市场便开始启动,农机人一如既往地辛勤耕耘着希望与美好的未来。常言说“人勤春早”,当下的春耕时令也正应景,广饶的田地里,农民们犁田翻地、施肥灌溉、播种育秧……以往靠人力牛耕完成的劳作,全部换成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大马力智能化拖拉机、复合功能翻转犁、无人飞机、精量播种机、高速插秧机等等,有了农机助力,让田间劳作变得轻松而“智慧”。

  在经历了多年的行业发展之后,国内农机产业进步有目共睹,为保障粮食安全、丰产丰收、农业现代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刚过去的2021年,对于持续转型升级的农机行业而言,经受住了“疫情持续”“全球经济回落”“原材料疯涨”“限电限产”“秋收遇涝”“新旧三年购置补贴政策交替”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影响,仍能保持稳步向前的运行态势,实属不易。

  2022年,农机行业提质增效、趋稳发展的主基调不变,农机市场必定会展现出不一样的运行特征,按照运行规律预测,即使当下市场启动平缓,但前景依然可期。

  时令提前,各地市场缓行平稳起步

  去年底至今年2月,市场延续弱势,表现羸弱,大中拖、播种机、插秧机、耕整地机械等春耕相关的农机产品市场波澜不惊,轮式小麦收获机、履带水稻收获机等产品表现主线未明,可能是三方面原因导致:

  第一,每年底至第二年3月初,是农机市场的传统淡季,加之今年1月份正值春节,用户、经销商、农机企业等都开启了阶段性调整步伐,张罗着过大年,市场需求疲软也就在情理之中。

  第二,此阶段恰逢政策实施落地的空档期,12月底,上年的政策告一段落,尤其是补贴资金分配归档,新一年的政策处于制定、宣传期,且个别实施细节尚需完善,对市场销售推动作用不明显。

  第三,新三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明确规定,对传统农机品类尤其是趋于饱和的传统产品,逐步缩减补贴额度,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拖拉机产品,在此背景下,新用户购机观望态度强烈,老用户产品更新意愿被拖延。

  就今年农机市场启动的整体趋势而言,仍以“稳”字当先,没有明显起伏,运行情况与市场预期基本吻合,开年以来,市场运转以经销商备货为主,用户实际购机并不多。伴随着季节推移,部分市场走势逐渐出现抬头,如内蒙、东北、西北等地的大中拖、免耕精量播种机等产品看机、购机增加;中原区域的大中拖、播种机、轮式小麦机等产品开始促销、销售;南方区域的插秧机、打浆机等产品愈加备受关注……市场复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行情平稳,仍有望演绎出结构性行情

  今年农机市场行情虽平稳,仍有望演绎出结构性行情,2月底3月初,春耕陆续开始,中原区域的冬小麦进入施肥、灌溉期;新疆、吉林等地的春小麦开始播种;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油菜、果树等进入管理期……不负春光不误农时,祖国各地生机盎然。

  2月22日,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对于农机装备行业重点,文中指出,“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全面梳理短板弱项,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加快大马力机械、丘陵山区和设施园艺小型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长期稳定支持。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化补贴兑付方式。完善农机性能评价机制,推进补贴机具有进有出、优机优补,重点支持粮食烘干、履带式作业、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油菜籽收获等农机,推广大型复合智能农机。推动新生产农机排放标准升级。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文件还指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为全年农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关键词是“稳”,全文共出现76次,总理在报告中强调,今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关于农业农村事业,报告中提出,今年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针对小麦晚播强化夏粮田间管理,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控和动植物疫病防治能力。加强生猪产能调控,抓好畜禽、水产、蔬菜等生产供应。

  国家政策层面持续助力“三农”,这无疑是最强有力的“振奋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持续加强,今年国补资金在去年的基础上追加20亿元,达到了210亿元,对提振市场信心起到较大作用。

  回顾2021年农机市场实际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产业进步明显,为保证粮食安全、保证丰产丰收等环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体机械化水平不断跃升,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国内农机产业正进入新的中高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短板与不足也不容忽视,不仅存在短板产品、短板技术、短板工艺,而且存在空白供给产品,都需要农机人持续发力,不断补齐,必定是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综合多方因素预测,2022年仍然是农机行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关键年,趋稳、高质、平衡进步的基调将愈加明显,市场的发力点仍呈现出结构特性。

  顺势而为,只有找准方向才能抓住机会

  自2015年开始,经历了连续7年的产业转型升级以来,农机市场稳步提升、产业质量升级的主调一直被延续,并显示出新的运行特征,毋庸置疑,今年,农机市场运行主调不变,产业进步将进入新的层次,农机行业或将显现出以下5个主要特征,农机企业必须结合实际采取针对性策略。

  一是,整体市场“稳增长”“调结构”主线继续演绎。农机市场期待的稳增长政策力度不断被确认,并且后续仍将继续发力,在政策稳增长效果被确认前,“稳增长”链条仍具备较高的性价比。因此,农机企业必须稳扎稳打,不断锻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产品上、放在市场上、放在用户需求和提供完善的服务上。在内部管控环节,要保证现金流、夯实管理基础、拓宽销售渠道、打造核心团队,筑牢协同资源,建设品牌影响力。

  二是,传统大众产品持续向高端、大型化、适用性升级,更新迭代加速;新型小众产品持续勃兴、改善、进步,在调整中成长。不管是传统农机产品,还是新兴农机产品,市场的“蓝海”产品必定是用户刚需的产品,是国家政策强力推动的产品,所有农机企业都必须要具备政策研究能力和市场洞察能力,善于捕捉市场商机,把握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是,短板农机产品、短板工艺技术、短板机械化领域等环节,将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倾力布局,农机行业跨越进步的脚步不止。毫无疑问,近两年来活得比较滋润的企业,都是与科技创新和技术、产品领先相关的,今年乃至以后,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的企业,必定是在产业短板领域发力的企业,可以是颠覆性技术创新,可以是国外技术壁垒突破,也可以是原材料加工工艺路径开拓,更有可能是原创产品量产……不管怎样,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必定拥有过硬的技术与产品。

  四是,农机市场消费发展风向全面由“以产定销”转向“用户需求”主导,用户不再是被动接收企业与经销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而是更多地以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作出选择,满足用户诉求,将愈加成为企业经营活动出发点。因此,农机企业的营销定位既要考虑产业结构性调整方向,又须聚焦用户消费变化趋向,深度挖掘传统市场的细分个性化需求,对于传统大众农机产品,要采取针对性订制,运用灵活机动的营销策略,在拥挤的竞争中寻求独特空间,创造“红海”市场中的相对“蓝海”市场;对于新兴小众农机品类,要客观评估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树立品质向上的经营理念,杜绝粗制滥造,向精益制造看齐,向智能化迈进,打造成为农机产业增长“新势力”,努力成长为特定专业领域的隐形冠军。

  五是,疫情影响下的农机进出口市场更加多变,尤其是在船运费疯涨、集装箱紧缺、各国疫情控制程度不一等因素影响下,将生出更多不确定因素,值得各方高度关注与研究,其中尤其要特别关注“一带一路”国家业务合作。据统计,我国农机出口业务中,园艺、牧草机械为出口第一大类农机产品,农用车出口列第二位,粮食加工、家禽养殖机械列第三位。从农机整机、农机具和农机零部件三大商品结构构成看,农机主机和农机零部件占比达90%以上。新的竞争环境下,国内农机产业要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依靠自生力与其他资源补充,持续推进结构性调整,强化与不同国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完善海外服务体系,并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相关国家合作,推进属地化运营,在海外用户当中持续树立中国农机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三月春风暖,陌上花正开。虽然疫情尚未消散,但是阻挡不了农民辛勤耕作的脚步。全体农机人更是勇往直前,或在工厂精益制造,或在田间地头服务用户,团结一心,助力着现代农业进步,大家清楚,在粮食安全面前,任何人都责无旁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了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与未来!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s://www.nongjitong.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