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金满
本报通讯员 徐春光
新的一年小麦收成怎样?带着疑问,6月15日,记者来到诸城市贾悦镇西贾悦社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宋海元的家进行了采访。
“今年是个丰收年,收成比往年都好,我一共种了300多亩的小麦,由于选用了良种、再加上科学的耕种和管理,小麦亩产达到了一千三百多斤。”一见面,脸上写满丰收喜悦和幸福的老宋就打开了话匣子。
老宋是是远近闻名的种粮状元,依靠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走上了致富路,被周围村里的百姓称为“喜耕田”。
今年50出头的宋海元曾在村里当过拖拉机手、机耕队长。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剧增,土地无人耕种,甚至出现了“贴钱倒租”和“抛荒“现象。随着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目光敏锐的宋海元认为,人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大有可为。多年来,宋海元依靠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使昔日的“抛荒田”如今变成了“米粮仓”,宋海元也靠科学种田走上了小康之路。
老宋指着一片杨树林告诉记者:这片60亩的涝洼地过去是块谁都不愿意种的撂荒地,听说我愿意种,当时手里有地的农户就把地都转租给了我。“看着这些地闲着怪可惜的,我就种吧,第一年种了60亩麦子淹死了40亩。咱不能让人笑话,我投上了钱,四面挖了排水渠,把涝洼地收拾了,到第二年一亩地就打了400来斤麦子,再后来就打七八百斤。”老宋感慨地回忆着往事。
一块涝洼地经过老宋精心打理变成了一块好地。老宋种上了杨树,实行树粮间作。如今地里的杨树已长成了材,今年下半年老宋打算把树伐了,重新栽上树苗和玉米一起套种。
老宋说,他种地一靠选用良种,二是应用农业新技术,三是使用农业机械。刚起步的时候他用的还是老牛犁地,后来地越来越多,购置专业农机就变得越来迫切。这些年他把从地里挣到的钱都花到了购置农机上。去年年底他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不仅获得了荣誉,还得到了国务院奖励的一台价值20多万元130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下一步,老宋打算生产加工优质面粉,拉长粮食加工这个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