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1、高台县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
高台县地处甘肃省西部,玉米每年种植面积都在21.4万亩左右,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1%,是我县的第一大粮食产物。在玉米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影响下,玉米种植面积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从玉米生产机械作业的各个环节看,我县机械化播种率已达到95%以上,而玉米机械收获占种植面积的比例却很低,几乎还处在人工摘穗收获的格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玉米机械化收获仍是粮食生产机械化中的薄弱环节,推广和示范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机械化收获成为高台县玉米机械化生产中急需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年我县完成玉米机收面积3.5万亩。机收率仅能达到16%,低于全国25%的水平,玉米收获是玉米生产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约占整个玉米种植投入劳动量的55%,而我县极低的机收水平,正是制约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在机具数量上比往年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离实际需求还差很远,全县21万亩玉米有11多万亩可机收,由此可见我县玉米机械化收获有效利用的空间相当大。
2、玉米收获机械保有量情况。
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县农业机械化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态势,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持续高涨,农机装备保有量快速增长,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人畜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借助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东风,玉米生产机械化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玉米收获机械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无到有到迅猛增长的发展过程。2011年,高台县农机局通过采取政策拉动、技术培训、现场演示、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辐射带动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玉米机械化收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进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械2台自走式2台。2012年,高台县农机局为了推动重点产业全程机械化,专程派人到山东、新疆考察引进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同时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倾斜和扶持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现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大宣传、大培训,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带动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推广步伐。今年共引进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械19台,主要有新疆牧神、福田雷沃、郑州中联、河北中农博远、山东润源、约翰迪尔等机型。预计今年玉米机械化收获达到5.2亩。目前农民购买各类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3、玉米机械化收获逐步得到认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基础的提高,机械化的发展如鱼得水,走上了稳步、良好、快速发展之路,使农机化事业有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近两年玉米机械化技术发展已趋成熟,已被广大农民朋友认可,具调查,今年人工收获玉米仅摘穗每亩费用高达180元到200元,割秆费用约50元。而用玉米机械收获每亩只需130元到160元还能秸秆还田。用机械作业每亩可节约80到100元,省时省力省钱,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为我县重点产业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传统种植观念较重,农机农艺不相适应。农民受传统耕作意识影响,种植习惯很难统一,玉米种植的行距品种的不一致性和现存的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地块规模小,种植、收获时间不统一,严重影响着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因此在玉米手工收获劳作条件下形成的种植模式,已成为玉米收获机的桎梏。又由于玉米收获期相对长,农民抢收的意识不像抢收小麦那样强,使用玉米机收的愿望不像使用小麦联合收获机那样迫切,再加上收获机械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部分机具有啃穗现象,一些农民看后不太满意,使得一部分群众不愿意用机械收获,导致部分制种企业拒绝利用玉米机械化收获,从而限制了玉米收获机的广泛应用,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2、地块规模小且分散。现存的土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地块规模小,种植、收获时间不统一,致使地块转移,地头转弯次数过多,耗时长、效率低,发挥不了机械长时间连续作业的优势,影响了机械效率的正常发挥,导致机手作业成本偏高,收入降低,是先进的农机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严重制约着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据一农机户介绍,一台4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一天按工作10小时计算,能作业60亩以上,但是在实际作业中被调查的玉米收获机械日平均作业面积一般低于60亩,因机手技术原因造成作业费用差别较大,操作技术较高的每亩燃油费用需20元,最高的达30元。
3、玉米秸秆的回收问题。现有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以实现玉米穗的收获和秸秆还田为目的,但是,由于近几年我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玉米秸秆作为饲料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不少农民要求在玉米果穗收获的时候,将秸秆粉碎回收,现有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大部分无法实现玉米秸秆的回收(目前只有新疆牧神等少数几个类型的收获机可附带玉米秸秆回收装置)。
4、机具质量和作业效果有待提高。机收作业中,大部分机型都存在着这样的突出问题,尽管机具损失率达到了国家玉米机械的设计和生产要求,但距农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部分机具啃穗严重,亟待解决。有些机型使用故障率较高,维修频繁,主要集中在传送链条、皮带、轴承等易损件部位。收获机械的零配件标准不一,通用性不够,互换性低,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不及时、成本高,修复时间长,一旦损坏,零配件市场没有,等待厂家解决,往往是机具修好需要几天的时间耽误作业时间。
5、机械的作业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制造质量虽然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对作业质量满意率仍不高。不论是自走式还是背负式的收获机,生产效率、作业性能等方面与农民的生产要求有一定差距。从而抑制了农民对玉米收获机械的需求热情,形成强烈的负面影响。如玉米果穗的脱皮难易程度、在秸秆上所处位置以及秸秆粗细、高矮等都直接影响着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质量,严重制约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联合收获作业时,不可避免地将部分玉米株推倒而无法进入割台,结果被收获机连同植株上的玉米穗一起被粉碎,地里成片地撒落着玉米粒,损失率大,农民看着心疼,很难接受。有些农户收了一半就不让收了,使得机收工作受创。目前玉米收获机械的作业质量及可靠性已成为制约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瓶颈。
6、机具价格偏高,作业市场还未形成,投资回收期长。目前1台4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除去补贴价还需10--20万元,有的价格更高,很多机手觉得购买玉米收获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且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作业市场目前还未形成,跨区作业市场还不成熟,作业量难以保证,担心自己难以收回成本。由于玉米的收获期季节性较强,作业时间短,再加上农民整体支付经济能力低下,购机户的盈利空间较小,资金回收期较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据调查新疆牧神作业最好有效作业50天,完成作业量1200亩,经济纯收入约11万元,部分机收只能作业500多亩,经济纯收入约4到5万元,投资回收期在5年左右。
三、对策及措施
1、继续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作业补贴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和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励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械,从而促进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
2、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完善玉米收获机械的作业性能。农机适应农艺和农艺适应农机相结合,一方面推动玉米的种植农艺统一,逐步统一标准化,便于实施全程机械化。另一方面,农机生产厂家要不断提高完善玉米收获机械的作业性能,有针对性研发适合玉米种植收获农艺的农机产品,进行广泛推广应用,解决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的瓶颈问题,全面提高机收水平,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3、做好典型示范带动,突出重点。我们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试验示范推广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的带头作用,以点带面,规范组织实施,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提高认识,提高自觉应用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应用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通过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现场会,让农民深入了解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这项技术的能力。
4、针对玉米秸秆的回收问题,农民在购买机具时可选择装有秸秆粉碎回收装置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厂家在设计回收装置时要保证所收秸秆的纯净度,减少秸秆饲料的含杂率。
5、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加快土地合理流转进程,大力推广“农机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方式,促进分散、独立、家庭式经营向团体、合作、市场化经营转变,促进规模种植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实现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为玉米收获大面积连片作业创造条件。
6、解决玉米联合收获机生产标准化的问题。如今生产收获机械的厂家很多,生产的机械也是五花八门,机械性能也是各有千秋。建议科研和生产企业,提高关键部件的质量、通用性、互换性,提高机具配套方便性和作业使用可靠性。玉米联合收获机在使用过程中,机具的故障因驾驶员技术问题损害机具零部件是不可避免的,在玉米联合收获机具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及所需的零部件不能及时到位,这就需要从厂家调拨延误时间,对机手来说很可能错过了最佳作业期,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对企业强制行使标准化生产,督促机具生产企业加大售后服务力度,缩短抢收时间。
7、加强技术培训和全面服务,提高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我们农机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在培训农民机收技术上下功夫,精心准备,因地制宜,即有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机收培训课堂,使农民有理论、会使用、能维修、保安全。实施全程跟踪服务,从机具选型、效率测定、配件供应、质量考核等都要周到而细致地服务到位,让农民购机放心、用机顺心、维修省心、收益称心。另一方面,农机生产厂家和销售商要承担起培训责任,结合所生产销售的机型特点,对农民群众进行专业培训,让农民群众能正确的操作使用机械,提高机械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
总之,玉米机械化收获工作必须政府支持、农机部门组织、农机合作社配合、农民认可,这样才能使玉米机收道路越走越长,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