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湿度调节四妙招

作者:《中国农机化导报》 作者:周长吉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9日

    温度和湿度是两个彼此关联的参数。在一定容积内,总含水量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相对湿度会逐渐降低;相反,随着温度的降低,相对湿度也会逐渐提高。当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相对湿度为100%,此后空气中水汽开始凝聚,并从空气中离析出来,形成露滴附着在作物和棚膜的表面,这一现象称为“结露”。结露期间,空气中相对湿度保持100%不变,但绝对湿度(含水量)则开始下降。在空气结露的过程中,由于水汽的凝结会放出一定的热量,所以,这期间室内温度下降的速度会有所减缓。

    直接控制空气湿度的方法主要有人工增湿(含灌溉)和除湿法,但成本都太高,在生产中应用较少。日光温室冬季生产主要依靠控制温度来间接地控制空气相对湿度。

    调节日光温室内的湿度包括增湿和除湿两种调节方向。日光温室由于作物灌溉、叶面蒸腾等作用,空气湿度经常处在较高的水平,基本不需要额外加湿调节。也正是由于温室内空气湿度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水平,为温室内作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减少温室作物病害,除湿往往是温室湿度调节的经常性措施。

    降低温室中空气湿度的方法,除上述所讲的增加通风换气外,选择使用具有流滴功能的塑料薄膜、控制温室灌溉以及在温室中铺放具有吸湿功能的材料等都是降低温室湿度的有效方法。

    一是选择使用流滴性棚膜。棚膜往往是温室中温度比较低的地方。当较高湿度的室内空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塑料棚膜(棚膜温度达到空气湿球温度以下)时,很快就会在棚膜上结露。结露的水滴从空气中析出,从而降低了空气中的含水量,亦即降低了空气的绝对湿度。如果选择普通棚膜,凝结在棚膜表面上的露滴可能直接掉落到作物表面(叶面、果实表面或花蕊中),由于从空气中析出的水滴往往带有病菌,滴落在作物表面的露滴将可能成为病害传播的有效途径。如果选择使用具有流滴性的棚膜,在棚膜上结露的露滴不是直接滴落在作物表面,而是在棚膜表面形成径流,并沿着棚膜的坡度方向滑落到温室前沿的集水槽或土壤中,从而有效地切断了病菌传播的途径,在降低温室空气湿度的同时,还能减轻作物病害的发生,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是控制灌溉。日光温室空气中的水分归根溯源还是来自灌溉,所以在满足作物需水的条件下,尽量减少温室的灌溉量,不仅具有节水的作用,而且对降低温室空气湿度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日光温室中控制灌溉的措施主要有膜下灌溉、避免大水漫灌、改明渠输水为暗管输水等,如果在土壤中植入水分传感器,随时监测土壤水分的变化,并按照作物的需求来控制温室灌溉将是比较理想的控制手段。目前已经开发出相关的产品能够智能化地根据种植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控制土壤灌溉,可咨询相关企业购置相应产品,以提高灌溉控制的精确度,并保持温室适宜的空气湿度。

    三是生石灰吸潮。生石灰是一种吸潮能力很强的物质,吸潮后变为熟石灰,并不影响石灰的性能,而且一般建筑用石灰也必须要将生石灰变成熟石灰后才能使用。在温室中的适当部位放置一定数量的生石灰,可有效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降低空气湿度,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方法。当生石灰吸收足够的水分熟化后,应及时用新的生石灰替代,以保持持续除湿的能力。

    四是临时加温。湿度和温度是彼此相关的,当温度升高时,湿度就会相应降低。如果温室内温度较低,而湿度又较高时,可采用临时加温的措施,通过提高温室温度的办法来降低空气湿度,同时达到了增温和降湿的双重目的。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