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加,同时,一些合作社也开始从单一的农业种植或提供农业服务,向农产品种植、加工、仓储等多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合作社就遭遇到建设用地的困扰。
德州一家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从2010年开始与上海一企业签订订单,合作社种植的蜡质玉米全部由企业负责回收,今年玉米面积达到2万多亩。
在收购玉米的过程中,该合作社负责人就发现,种植几十亩或上百亩地的社员,由于缺少合适的场地,晾晒成了大问题。如果晾晒不及时就会发生了霉变,不但影响价格,还会影响今后与企业的合作。
为了确保玉米质量,提高晾晒效率,去年底,该合作社投资150多万元,新上了玉米烘干设备。今年秋收时,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彻底告别了看天晒粮的历史。“这套设备一天可以烘干150吨的玉米,烘干后的玉米质量不受影响。除可以烘干玉米外,也能烘干小麦。”该负责人说。
但就在设备安装建设过程中,遭遇到不少问题。烘干塔需要配建2000平方米的仓库,从去年秋天开始建设,施工过程中,遭遇到管理部门的几次阻拦。最后经过多方“疏通”,直到今年秋收前才完工。
根据这家合作社的规划,以后社员把玉米收下来,可以直接送来,晾晒、脱粒、烘干都不用社员操心,真正实现从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并且发展成“粮食银行”,为社员代存粮食。要实行这个规划,自然离不开配备相应的场地。目前,合作社有7亩硬化地面,全部是用砖铺的。“至少要20亩硬化地面,才能满足需求,最好还是水泥硬化。但这么大的一块地,估计不好批。”该负责人说。
淄博一家粮食合作社也遇到类似的问题。今年夏天也准备上一条集玉米烘干、脱粒于一体的设备,但是需要占用20多亩,最后,当地有关部门不允许。这个想法只能搁浅。
这家粮食合作社自2009年成立以来,主要在当地进行植保服务,每年防治面积近20万亩次。今年又购置了无人植保飞机进行飞机防治。“目前合作社,从种到收,各类机械基本完备,现在就差粮食烘干、仓储这一块了。”该合作社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