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130亿农机补贴下的“圈机运动”调查

作者: 本站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9日 收藏

  “1380元,这么低。”记者身边的一位企业负责人小声嘀咕。

  2009年12月24日,2010年度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参选文件开封仪式上,来自全国431家农机企业,2959种产品一一公布。而有些企业报出来的价格常常引发会场内一片哗然。

  “现在农机市场已经是补贴市场,能否进入补贴目录甚至关系着农机企业的生死,”会场上,北京一家为农机企业做市场推广的经理告诉记者。

  自2004年开始我国施行农机补贴,资金规模从4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亿元,刚刚结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明确,今年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同时增加补贴资金规模。

  本报记者获悉,目前农机化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正在着手各项补贴后续工作,同时研究改进完善办法,为今年补贴工作做准备。

  据农业部预计,2009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48.8%,按照农业部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的计划,达到80%机械化,我国农机工业将持续15年的补贴经济时代。

  关系到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农机补贴,在调动农民购买农机积极性的同时,补贴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加上明年资金额度继续增加,也对完善购机补贴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提倡农业机械化这么多年,农机补贴能否有效施行是关键。”发改委农经司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农民圈机运动

  2009年农机市场的火爆,让人始料不及。在很多地方,只要是补贴的农机产品,全部被一抢而空。

  许昌市的杨春梅所在的大胡庄有不少人去年买了收割机,大多是两三万的二手设备,只有村头的孙建军去许昌市农机总公司买了台新的联合收割机,原价是9万9,补贴了3万元,孙建军拿出了近7万。

  “补贴是到位了,可也没用,现在收割机买到手都赔钱。”孙建军的兄弟孙建堂说。

  至少,在河南登封和许昌两市,购机农民并没有想象中的光明前景。

  每年三四月份小麦收割,是购机农户跨区作业赚钱的季节。以豫西登封市石道乡为例,去年石道乡有8000户农民种植小麦,每户平均一到两亩地,十几台收割机一季就可以收割完毕。

  据当地村民介绍,一亩小麦的收割费是50元,即石道乡一处就有至少40万的收割费,平均每台收割机可以赚近2万元。

  和登封一样,许昌市的农民看到了收割机带来的好处。“一季收割就能赚一两万块钱。”大胡庄收割机机手王强回忆说。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昌收割机市场的规模经历了大跃进般的增长。“从前是一两百亩地几十台收割机,当然能赚钱。现在是三十亩地几十台收割机,赚不到了。”王强告诉记者。

  耕机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耕地面积缩水的速度紧随其后。“因为修石武(石家庄至武汉)高铁,2009年一年,大胡庄耕地面积减少了至少八百亩。”王强指着东边村头圈起来的地说,“以后耕地会越来越少。”

  事实上,大型联合收割机的购买者看重的是跨区作业的收益。

  孙建堂告诉记者,因为河南小麦早熟早割,河南省内的小麦收割完成后就去河北唐山作业,再远还去过北京收割。“跨区作业赚钱多,但成本也相应走高。从许昌到唐山,单程就需要一两千元的燃油费。”

  减去燃油费和机手的工资,即使是在收割机**好的年月,农户的收入也只剩下不到一万。这意味着,收割机的成本至少需要六七年才能赚回来。

  而一季赚一两万都已是2007年的旧事,只是近年来的亏损并没有在农民中间广泛传播开来。

  统计数据则十分耀眼。据财政部相关人士介绍,去年中央财政投入130亿元,拉动地方和农民投入360亿元,直接带动农机工业产值增加490亿元。

  由于对补贴后的情况了解不多,仍然有不少农民想要申请补贴,盲目跟风购机导致了大胡庄不少人家的收割机无用武之地。

  “收割机实在太多了。”旁边的孙建堂摇了摇头。

  企业依赖补贴

  每到年关,农机企业都会来北京探探明年的风向,问候语也从“补贴吗”变成了“补多少”?

  “如果现在取消购机补贴,肯定会对企业有影响,有些企业甚至会死掉。”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郑经理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专门生产联合收割机,年销量从2007年的四千台翻了整一倍,2009年超过八千台。

  他坦言,这样的销售业绩得益于农机补贴的力度逐年加大。

  2010年我国拟进一步扩大中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由2009年的12大类38小类128个品目扩到12大类45小类180个品目。其中小麦联收机停补三年后再进补贴目录,这无疑给了生产小麦联收机企业一剂强心针。

  洛阳中收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中收的玉米收割机在东北秋收中使用不错,今年又有三种玉米联合收割机进入黑龙江地区政府补贴明细表。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记者从当地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了解到,去年国家下达给黑龙江省农村的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亿元,其中每个合作社配套资金300万元,共计2.04亿元,用于配备部分国产农机设备。

  记者采访的多位农机企业负责人也都表示,农机工业由于其特殊性,只靠市场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必不可少,这些年中央惠农政策始终是稳定的,农机工业从中也享受到了实惠,被拉动的作用也很大。

  回望中国农机业的发展,2004年显然可以作为一个时间坐标,前后被划分为两个时代。

  因为这一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确定,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开始在部分粮食生产主产区实施。由于补贴政策力度的逐年加大,中国农机工业由此进入了补贴经济时代。

  据相关资料显示,补贴政策实施4年以后,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近4个百分点,农机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我国农业机械化迈入了历史上发展**快的时期。

  “这几年农机市场火爆,企业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这种形式下,企业更注重生产销售,哪还在意什么品牌宣传啊?”一家为农机企业做代理的广告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相较于广告、市场,企业更关心能否进入补贴目录。

  毋庸置疑,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农民的消费热情,加快了农机市场的快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也带来了隐忧。

  目前这种补贴形式,打乱了农机行业原有的市场竞争秩序,指定产品、限定价格、规定经销商,使得企业原来的销售渠道没有了作用,变成了一种计划经济模式。

  “欧美农机企业非常注重研发投入,向着更高效、节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国内同行还在互相‘抄袭’。”洛阳中收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洛阳中收作为开创中国小麦跨区域机收和玉米大规模机收的企业,处于一直被同行所模仿的窘境,交谈中该企业负责人也透露出无奈:“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加大。”

  一份针对农机装备的调查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我国农机工业的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体有20到30年的差距,有的企业一线生产设备甚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很低,甚至一些骨干老企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3—0.4,远低于其它机械行业。

  “如果现在撤销补贴,那些后进入农机行业的企业生存都会成问题。”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郑经理告诉记者。

  价格越补越高

  进入令农机企业“痴迷”的全国补贴目录,对这些企业来说还仅仅是个开始。

  “按照省部两级选型做法,接下来还要过地方筛选这一关。”全国通用类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参选文件开封仪式上,一位企业代表告诉记者,往往就是在这里,企业要被“剥层皮”。

  按照他的说法,即便受农户欢迎的农机产品,即便在《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但如果企业不拿农机推广费,农机部门照样以他的产品不适合本地生产为由,把产品排除在当地市场之外。

  “市里面有几十家农机企业,全部进入补贴市场不可能,由农机局选择一两家,这一两家谁做?就看谁推广费多。”山东临沂的一家农机公司的市场部刘经理一语道破。

  据他介绍,假设他的机器在市场上卖一千块钱,那么加上300元补贴之后成交价格肯定要到1200-1300元。

  那么越补贴价越高的原因何在?

  以一千元的机器为例,国家补贴30%,原本农民可以700元的价格拿到,现在是农民需要出900,这多出来的两百元包括运费、经销商费用以及进入地方补贴的推广费,其中推广费的比例大概在农机价格的10%左右,这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山东省阳信县检察院曾经结合农机系统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对该系统案件类型、案发特点、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他们发现,农机主管部门或个人收受、索要农机经销商的商品回扣,以及收受购机农户的“好处费”,已经成为农机补贴领域的潜规则。

  在被他们调查的农机主管部门中,从2005年至2008年间,每年都有10余家经销商给予农机主管部门或个人回扣。

  也就是说,按照农机价格30%的补贴,购机农民享受一部分,经销商一部分,给地方农机局推广费一部分,另外还加上运费。

  从去年开始,农业部在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派出33个联合督导组对各地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的规范性、信息的公开性以及补贴机具的质量、价格、服务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可以算一算,全国有2000多个县,一个县里面有十几个乡镇,假定一个县里面有五六个农机具销售点,农业部农机司那么十几个人,不可能随时盯着价格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这样做从机制上保证不了对农机价格的监控。

  离普惠制还有多远?

  “补贴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来。”这是发改委农经司一位官员对中国补贴制度的切身感受。

  2009年购机补贴历史性地突破了130亿元,大约占农机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的6.5%。从40亿元增加到13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这相当于一个信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补贴政策将一直存在。

  目前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约为50%,按照农业部每年增长两个百分点的计划,达到80%至少需要15年。而补贴已经影响到农机生产、流通、农业机械化乃至几亿农民的农业生产。

  “农机补贴是国家财政出钱让农民享受到实惠,这个大方向是对的。但是目前这样一种机制还是有很大的问题,权力过分集中于农机部门,而给农民的权力太弱。”郑风田表示。

  目前,针对补贴改革的思路之一是取消目录中的企业,只做一个产品目录。

  “这样可以减少审批过程中的人为因素,防止创造权利寻租的机会,国家政策可以规定农机技术标准,不合格的不得上市,把市场的主动权交给企业,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农民的需要由农民、厂家、市场共同满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室主任党国英告诉记者。

  不过,**近召开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座谈会上的动向,已经否决了上述改革思路,“开展省部两级机具选型,制定年度补贴目录,是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首要环节。”一位与会者表示。

  在采访中,专家们普遍认为普惠制是解决农机补贴问题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补贴额度的不断增加,实行普惠制补贴的时机也越来越成熟。

  简单讲,普惠式补贴就是农民只要购买农机具,就可以凭发票领取一定额度的补贴,这样从根本上解决补贴过程中利益链条过长的问题。

  采访过程中,购机补贴实施普惠制是企业的普遍愿望,也是众望所归,亦被认为是解决现行问题的彻底可行办法。但是,目前实行普惠制仍有难度。

  “普惠制”推广难的主要理由就是:补贴资金不足,难以满足需要。

  以2009年为例,根据前10个月数据,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产值达到1872亿元,按照30%的补贴比例,如果施行普惠式补贴,仅10个月的补贴资金就达到560亿元左右。

  “普惠式补贴可以限制在一部分地区,比如在某些粮食主产区先推广,事实上农机补贴开始就不是全国性的,也是在部分地区先搞起来的。”党国英认为,普惠式补贴可以试点推行。

  从现有补贴资金规模上看,与完全达到普惠制仍有较大距离,有学者认为,如果扣除一些市场非理性行为,在局部产品上实行“普惠制”应当是水到渠成。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的信号,130亿补贴至少是个底线,2010年农机补贴只多不少。

  “在一部分地区补,另外地区不补,时间长了肯定不行,全部施行补贴又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怎么办?完全可以在补贴的比例上做调整。”党国英建议。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100109/1685269.shtml
  • 游客
    发布于2018-11-09 17:07
    农机补贴是好可是也间接的提高了农机的销售价格农民种地成本也会间接的提高了  --来自农机通手机版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