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关于冷水江市农机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者:冷水江市农机局 匡又华 张关键 本站发布时间:2010年06月04日 收藏

  三、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发展认识不清。多年来,我市在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是我市是工业城市,人多地少,农业生产主要靠精耕细作,不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二是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种田收入少,农机作业市场空间小,不用发展农业机械化;三是受地理条件限制,耕地丘块小,相邻高差大,分布零散,不适应发展农业机械化;四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用发展农业机械化;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该由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等。由于这些认识的影响,我市农机化一度发展缓慢。

  2、农机化投入不足。一是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不足。购买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比较大,如购买一台耕整机,需要2000-3000元,相当于一个农业人口年纯收入的70%;购买一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需要3-5万元,一台小型拖拉机、收割机也要1万多元,一般农户都缺少购买能力。二是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不足。当前地方财政在预算时除了安排人头经费和必要的办公经费外,安排的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非常少,特别是乡镇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这一块的经费更是无保障,公益性的农机示范推广工作无力开展。三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资金不足。农机大户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在发展初期都面临资金不足的瓶颈,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3、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从2002年到2009年,七年中全市农机总动力从8.78万千瓦增长到18.59万千瓦,年递增10.81%;但田间作业机械的保有量水平却很低,机具配套比也低。全市21台大中型拖拉机(不含变拖),只有6台配套了犁铧,其余的都只从事运输作业,未配套田间作业机具;95台小型拖拉机,真正配套了田间作业机具的也寥寥无几,拖拉机机具配套比只有1∶0.03,主要也是进行运输作业;农田作业的主力机型水田耕整机只有844台、水稻收割机只有17台、动力脱粒机只有750台、动力植保机只有18台、水稻插秧机只有12台,平均每65亩农田才有一台耕整机、3212亩农田才有一台收割机、75亩农田才有一台脱粒机、3033亩农田才有一台植保机、4550亩农田才有一台插秧机。其他除农田排灌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拥有一定的规模外,林业、牧业、渔业三业的农机动力仅占总动力的2.7%,农机运输机械(包括主要从事运输作业的拖拉机)占了农机总动力的67.26%,农机装备结构失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机使用效率低。一是因自然条件制约和农业小规模经营方式影响致使机械作业效率低。我市人均水田面积仅0.38亩,耕地丘块小、相邻高差大、分布零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到户,田块划得更细,稻田种植品种多样化,更加限制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严重制约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二是受市场因素影响,燃油价格持续攀升,并一度出现燃油供应紧张局面,致使农机作业成本剧增,甚至因无油可加而出现了农忙季节大量农业机械闲置的怪现象。虽然现在国家将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纳入了农业综合补贴,但它是按田亩直接补给农户,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却得不到补贴,致使机手的作业积极性受挫。三是机耕道等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在田间的通行和转场作业,制约农机作业效率提高。四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农机低技术水平的重复配置现象比较普遍,机具闲置时间多,影响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

  5、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我市农机部门农机技术人员队伍呈老化趋势,高学历农机技术人员逐年减少,特别是乡镇这一块尤显严重。乡镇机构改革后,一批熟悉业务的老农机员退了下去,现在的乡镇农机员都由乡镇“拉郎配”,只能算是农机“兼管员”:有的由乡镇畜牧站人员兼任,有的由乡镇林业站人员兼任等,人员变动频繁,又加这些人员对农机工作相当生疏,且主要工作精力没放到农机工作上,严重影响基层农机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农机科学发展对策

  1、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根据我市各乡镇不同自然、经济、地理条件、生态特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分轻重缓急,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让农民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源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规模化优势,培育农机跨区域作业市场,提高农机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2、加大农机推广力度,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针对目前农机低技术水平配备相对过剩的问题实行“三个转向”:一是由主要粮食作物一般环节机械化转向关键环节机械化和全程机械化,现阶段要以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收割和大中型拖拉机等高性能农业机械为重点,增加机具配套比,逐步引进推广精准农业机械,实施机械化精细作业,促进农业进一步节本增效;二是由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转向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等机械化,重点推广旱地耕作、植保、牧草种植、收获和加工机械,不断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三是由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转向精深加工和贮运机械化,满足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和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附加值的需要。

  3、加大农机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资金为补充、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投入机制。建议市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培训机构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发展。国家财政要为这些领域提供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将其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制定农业奖励政策时,除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实行奖励外,应该把对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纳入奖励范围,支持和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加强财政和信贷资金的整合联动,发挥两种资金的整体效益,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给予优惠信贷支持。

  4、改革农业补贴方式和资源配置渠道,为农业机械作业提供源动力与物质保障。一是改革农业补贴形式,变货币补贴为实物补贴。如可由政府组织建立统一的机插秧育秧中心或育秧点,对全市适宜机插秧作业的农田,可将其种粮补贴与良种补贴直接以提供机插秧苗的形式补给种粮农户。二是改革农业补贴的途径。农业综合补贴中的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应按实际作业面积直接补给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机手,从而调动农机手的作业积极性,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三是要赋予农机部门一定的资源配置职能。各级政府在成品油的整体资源配置上要按实际需要划出一块由农机部门掌控调配,以满足农机作业所需。

  5、加强农村机耕道路与农艺准备,为农业机械作业创造良好自然条件。农业、农机部门要紧密配合,引导农民实行连片种植,统一种植布局,合理搭配作业区内农作物种植品种,使作物成熟期交叉分段递进,有利农机作业,提高作业效率。要将机耕道建设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中统筹规划、同步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民办公助、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建养并重的原则,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解决农业机械的通行问题,改善农机作业条件。

  6、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带动农机化,再以农机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是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种植大户,特色水果基地,为推广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提供场所。再是要扶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使他们拥有先进的农机具,在农机化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领头雁”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7、建立科技保障体系,提高农机化对新农村的支撑保障作用。农机部门要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集中人力、财力攻克关键机具、技术研发等难题,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8、加强农机人才建设,全面提升农机队伍素质。要建立农机人才工作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基层农机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竭力营造农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学历学习、继续教育、岗位练兵等方式,提高农机工作者承担农机科学管理、科研、推广等项目的能力,拨出专项经费,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农机工作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实现我市农机化工作的新飞跃。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nongjitong.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