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模式

作者:张文君 本站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6日 收藏

  如何有效全面地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此,社会各届都在积极探索,互相学习,以期找到一款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运行模式。因此,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的典型模式,不断完善和推广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实践中涌现出的培训模式

  一是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以北京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为代表。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利用实验性学习增强农民专门技能的教育形式,是有组织的农民实践活动。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推动,合作互动。农民田间学校在农民自愿、政府扶持、上下联动、服务产业、科技支撑、管理规范的原则下开办,由市、县农业行政或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牵头组织,鼓励科研院所、协会、企业、合作组织等积极参与。农民田间学校成为了农民自主参与并互助提高的实验性平台,同时也是农民素质提高和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是现场传导型培训模式。现场传导的培训对象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为主。该模式通过在农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工程建设基地等现场,对农民开展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着重解决当前生产和工作中的问题与推广运用新技术。培训内容力求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农民易学、易懂;目标则力求精准,一次培训只解决一个问题,传授一门技术。培训时间主要选择在生产季节,周期不宜太长,以1周左右时间为宜。培训老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教材力求简明。

  三是典型示范型培训模式。典型示范是政府、高校或企业通过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场,树立区域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形成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学习科技。该模式首先是由政府、高校或者企业出面组织兴办农业实用技术、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吸引或创办农业企业,以求产生经济效益。随后,利用经济效益吸引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科技培训当中,从而产生强大的科技示范辐射功能。

  四是项目推动型培训模式。项目推动是以某一具有开发价值的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以服务于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采用现场指导、课堂教学、广播电视、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培训途径和方法进行项目培训,并提供产、供、销配套综合服务。该模式首先是要选准选好项目,进行项目的试点示范,提高广大农户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着手开展项目培训。通过项目培训和推广,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五是媒体传播型培训模式。媒体传播是通过传统的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和印刷媒体(报纸、杂志),以及现代的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卫星网)等技术手段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该模式首先是针对农民开展培训信息需求调研,根据实际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其次是开发培训信息资源,建设农业技术多媒体素材库,制作实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开通农业信息网站等。通过构建媒体传播培训的技术手段平台,建立市、县、乡、村、户五级网络服务体系。**后则通过电子媒体、印刷媒体、网络媒体等传授培训内容,并抓好典型,以点带面,稳步扩大培训效果和辐射面。

  二、创新培训模式要坚持的原则

  一是统筹协调。创新和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是一项系统、整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农业、教育、科技等诸多政府部门以及高校、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团体。因此,必须注意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职责,建立产学研结合、农科教大联合和大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农民培育发挥综合效益。

  二是以人为本。采取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不替农民做主,不搞强迫命令,才能吸引农民积极主动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来。创新培训模式要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锻炼新型职业农民,精细培育,精准培育,着力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使新型职业农民总量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结构与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协调,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与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同步。

  三是重点突出。必须立足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把服务行业、支撑产业作为培训的落脚点。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培训对象特点,在系统设计和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为主要的工作领域,以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的培训对象。

  四是因地制宜。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条件千差万别,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多能模式”,必须依靠各地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模式进行借鉴性的运用,或是根据自身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创造新的培训模式。当前,应当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农技推广面对面、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www.farmer.com.cn/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