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纪念改革开放征文精选】论丘陵山区机械化的出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张宗毅 本站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0日 收藏

  编者按: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示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经组委会初步审核,决定遴选部分优秀文章加以刊发,以飨同仁。

论丘陵山区机械化的出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简介:张宗毅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

  我从小生活在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四川省万源市农村,从记事开始,所有的一切都那么艰难。到镇上赶集要走40分钟崎岖的山路,镇上去买卖东西都要背上一个沉重的背篓;在地里干活全部要依靠人工,人工用背篓把农家肥背到地里,常常粪水淋湿衣服;烈日下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地、碎土、刨坑,弯腰用手放下种子、农家肥和化肥,再用锄头覆土;收获土豆、红薯的时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再蹲下来捡拾放到背篓里;收获玉米是一根根掰下来放在背上的背篓里,装满一背篓就沿着崎岖山路背回去;连家务也充满了这种高强度、机械的劳动:用和自己个子一般高的斧头劈柴、肩头担着两个比自己矮一个头的水桶去几里地以外的地方去挑水、每顿饭用刨子刨六七十个土豆的皮……每次劳作的时候都想:要是有机器替代多好啊!

  也因此,高考前夕,同桌问我的高考志愿,我脱口而出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我说如果考上了就去研究全国的农业,如果考不上就去研究村里的农业。后来如愿以偿考上中国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制系,专业方向是农机方向。

  可是,读到大学三年级,虽然学了各种农业机械的原理、设计,可是仍然没有看到这些机械在老家应用的可能性,每次回家看到母亲和周围乡亲仍然在以原始的方式劳作,**先进的也就是用牛耕地,心中开始动摇,学农业机械专业到底对不对呢?也许老家不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技术之外的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由此义无反顾地开始准备跨专业考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后如愿以偿考上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从此开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后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单位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工作,并在南京农业大学读了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做了博士后。通过经济、地理、机械技术等相关理论的学习,国际国内经验的总结,数以十计的农业机械化相关软课题研究经历,很多原先的疑惑找到了答案,下面就说说目前我对丘陵山区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看法。

  国内关于如何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展开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归纳起来有两条路:一条是“以机适地”,认为缺乏机耕道、地块细碎、土地不平整等现状短时间无法改变,只能从改变农机的角度去适应土地和作业环境;一条是“改地适机”,认为农业机械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一味追求小型化将意味着降低作业效率进而降低劳动生产率,也就意味着即使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也是极为不经济的,因此应让地块来适应农机而不是让农机来适应地块。

  很长一段时间,搞农机设计的专家以及农机化领域的专家,都在强调缺乏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轻便、小型农业机械,因此要加大研发力度,多研发一些适宜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小型农业机械。特别是微耕机的研发应用成功,更是坚定了他们“以机适地”的信心。

  然而再小的联合收割机也必须要有收割部件、脱粒部件、清选部件,不能无限小型化,小型化也是在损失功能、性能和效率基础上实现的。同时,即使是微耕机,也因为劳动强度大、震动大、噪音大,存在“解放了牛而累死了人”的情况,不利于吸引年轻一代新型农民。

  此外,由于没有配套机耕道、田间未进行平整再加上作业效率低,一台微耕机一天作业面积只有不到5亩地,有些地方可能不到2亩地,而适宜大中型农机作业的土地上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可以提高数十倍。假如每个机手每天的工资是200元,平原地区使用大中型拖拉机一天可以作业100亩,平均到每亩的人工成本只有2元;而丘陵山区使用微耕机一天只能作业2亩,平均到每亩的人工成本高达100元,一个作业环节就让丘陵山区的单位农产品成本比平原地区多了98元,在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下,丘陵山区的农产品怎么会有竞争力?

  这就体现出一条规律:过小的地块没有经济价值,过小的农业机械没有推广意义。

  显然,“以机适地”的路子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遇到了障碍和瓶颈,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经济性上都无法可持续。继续走下去是死胡同。

  有一点必须要牢记:农业机械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是降低丘陵山区农民劳动强度、获得经济利润,如果与这个目的相违背那么即使实现了机械化也不是丘陵山区农民需要的机械化。

  基于第二条路的探索,主要是由重庆发起的。重庆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全市耕地普遍存在地块小、坡度大、零星分散、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长期以来机械化水平发展缓慢。

  但2014年以来把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的工作思路从“以机适地”为主转变为“改地适机”为主后,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利用工程机械对地块进行宜机化改造的技术模式,通过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等宜机化地块改造,为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得重庆市的大中型农机具购入数量逐渐增加。2014年重庆市55马力以上拖拉机销售总量仅100台左右,2015年该数量超过了300台,2016年达到了359台,个别农机专业合作社更是史**前**地引进了180马力的拖拉机,在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后开展深松悬旋耕播种等复式农机作业,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

  “改地适机”的道路探索表明,只有“改地适机”才是一劳永逸和符合现代农业高效、规模化发展规律的。正如没有一个汽车制造商会考虑研发制造可以在羊肠小道上驾驶的汽车一样,研发在零散、细碎、有坡度、缺乏机耕道的地块上作业的农业机械一样是没有前途的。

  总之,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没有特殊性,****的特殊性是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条件恶劣,而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要去通过地块整治、机耕道建设来消除这一特殊性,才能为农业机械作业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希望农机领域的同仁能跳出部门利益局限,形成基础设施先行的共识,共同呼吁、促进丘陵山区耕地宜机化改造事业。

  当然,宜机化改造也不能遍地开花,要因地制宜。为此,提出以下三条对策:(一)坡度大于25的区域应退耕还林还草;(二)坡度在15度至25度之间的区域,应进行适当的梯台化整治工作发展畜牧或林果业;(三)坡度在15度以下的区域,进行地块宜机化改造。

  希望有一天,丘陵山区的乡亲们在生产过程中,也能享受到平原地区一样的便捷和舒适,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的成果,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方式彻底成为历史。

文章来源:中国农机化协会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