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论道

天下一家,有啥说啥,农机就大。

你现在的位置:农机通首页>>农机博客>>胡伟论道>>风论>>

信息化促进我国农机物流发展浅析收藏

李 晋
(四川省商务职业学院)

1 前言
在我国农机化发展进程中,农机物流业既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发展促进因素。在农机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农机物流有着重要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保障了我国农机化的顺利发展。没有现代化的农机物流做支撑,就不可能有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地发展。农机物流在服务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机工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机化的进程,农机物流行业不论是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原有的以国营为主的物流体系几乎瓦解,代之以股份制、个体私营为主的体系,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机流通企业基本上完成了改制重组,基本上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机制,基本形成了以民营农机流通企业为主体、农机有形市场以及农机生产企业销售部门共同组成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原有的按照行政区划和行政体系的分层批发运销体系完全打破,代之以直接面向需求市场和生产企业的新型农机流通体系。同时,伴随着现代管理、运销理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农机物流业也开始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在农机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彰显,其支撑作用也越发重要。农机物流业,正逐步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连接货源采购、运输、装卸、仓储、加工、配送等体系的新型农机物流网络。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装备的需求也将提升,也将使农业装备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装备的物流量会成倍增加,要求农机物流快速向现代物流发展。而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因此,农机物流要实现现代物流理念,大力推进农机物流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2 当前农机物流的信息化瓶颈问题
我国农机物流业与其他农村物流行业一样,是建立在传统物流体系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理念、方式和运行机制都与现代物流思想有着差异。物流基础设施差,产品流通不畅,信息化程度低,商品购买不便,逆向物流分布零散等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整个行业存在着突出的“小、散、乱、弱、缺”问题。这种“小、散、乱、弱、缺”局面,很难适应农机工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大生产,也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对农业装备的需求,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和农机化的整体发展。
在信息化支撑技术上尤其如此。虽然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在农机物流业中得到应用,但是,我国农机物流主要方式和运行机制仍然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体。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我国农机物流业提升发展的瓶颈。
3 信息化促进农机物流业的发展浅析
解决农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需要从突出问题逐个入手,分别解决。
3.1强化农机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
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从某种角度说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必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机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投入。农机物流信息化在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有必要把农机物流信息化纳入国家农机化信息化体系中加以重点考虑。当前应把农机物流信息化纳入整个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体中,同时,在国家农机化的建设项目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机物流信息化,给予必要的支持。把信息化作为促进我国农机物流业发展和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
信息网络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投资都很少,加之对信息化在农机物流上应用的认识不足,使各级农机行政管理部门和农机物流单位还不能真正有效的应用信息化技术、方式来指导、管理农机化物流行业发展,从而影响了传统农机物流向市场化信息化的农机物流业转变的步伐。现代农机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搭建起信息网络平台。只有建立起农机物流的信息平台,农机的发展就可以建立在这些信息网络平台上,利用信息平台将多种现代化物流技术逐步渗透和运用到农机物流建设中,如运输技术、库存技术、加工技术、包装技术和销售技术等。
具体而言,要根据当前农机物流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物流技术装备和设施水平,构建包括电话系统和互联网络系统的区域农机物流信息或与其相关联的农业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及时流通;实行物流管理信息化,如建立农机商品运销管理中心、应用货物管理条码化技术;建设面向区域内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由区域农机物流主干企业牵头,构建县乡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对现有农机物流信息网站进行集成,提高网站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重点立足农机物流信息化软件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电话网络和卫星传输网络等信息传播媒体,构成农机商品配送物流、快递物流和逆向物流三个系统。
把农民需要的涉及农机物流的政策、科技、市场、产品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发挥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装备的流通,服务新农村建设。
3.2 启动农机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工程
建设农机物流信息化体系,需要从示范建设着手,以典型引路的方法,逐步构建起新型农机物流体系。
我国农机物流行业计划启动“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简称“农机流通工程”)。目标是:到2015年,在全国建成100个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其中50个大型农机连锁总店、50个区域性农机中心市场)、2000个县级农机销售服务中心、30000个乡镇农机连锁店(含加盟店),覆盖90%以上的农村乡镇。在这种发展计划之中,应该首先要启动农机物流信息化工程,将电话、电脑、电视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装备建设一批农机物流企业(销售站点、节点)。这些站点(节点)与附近农机生产基地、农业生产部门、商品集散点和农户建立起普遍的经常的联系,方便快捷的实现现代农机的物流过程。
通过信息化示范的建立,搭建供求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各企业的产品、价格信息,使农民用户能够从网上及时了解、选购到所需的产品;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又能及时了解到用户的市场需求和信息反馈,指导农机流通企业开拓市场、拓展服务,帮助农机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现有产品质量。
3.3 建立农机物流信息技术人才体系
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才。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很少。在我国农机物流系统,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仍然欠缺,农机物流从业人员无论是农机技术、运销管理还是信息化技术能力都不高,人员素质亟待提高。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农机物流信息化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而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对农机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现代物流技术装备的应用,急需大量人才来完成。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农机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农机物流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物流思想,掌握现代物流信息化技术的农机物流人才,开创农机物流的新形式。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对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和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增强农业信息的规范性、时效性和适应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费、设施、技术、人才是农机物流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搞好农机物流信息化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这是做好农机物流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充分的认识到信息化在农机物流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强对农机物流信息化的领导和支持。队伍建设是基础性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人才培养是工作的基础和强化的切入点,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在经费、人员培训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应该采用政府扶持的方式,以项目带动的形式,开展农机物流信息化工作示范工程,引导基层农机物流信息点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手段,用信息化装备和带动、促进农机物流发展,从而达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5.1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加快我国农机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农机化导报,2007-8-1
5.2 冯 晶.信息化:打开农村物流的金钥匙,现代物流报,2007-1-23
5.3 王铁民,胡 伟.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天津农业科学,2005(2):62-64
5.4 胡 伟. 我国农机电子政务网站发展探讨,农业机械,2006(10):58-59



通信地址:四川省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发表于 @ 2009年01月11日 17:13:00 |点击数(

旧一篇:农机无店铺销售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探讨 | 新一篇:天 津 市 秸 秆 气 化 工 程调研报告

©2016 nongjitong 农机通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政策 使用条款和版权声明
页面生成时间:2016/8/7 3: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