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小程序

甘蔗收获机农机市场的蓝海

作者:叶红 本站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7日 收藏

  中国农机市场伴随着我国农村改革浪潮,伴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惠农政策的洗礼,呈现出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特点。截止到2012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17%,其中机耕水平74.11%,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播、机收水平也分别达到47.37%和44.4%。

  纵观我国三大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早于2002年,我国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的机械化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到2012年,水稻的机耕、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3.29%、73.35%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机播水平也达到31.67%。而作为我国第一大种植作物玉米收割机的全程机械化水平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了93.79%、82.3%,基本实现机械化后,机收瓶颈也实现实质性突破,去年达到了42.47%。与之相对应的农机市场红海本色越来越突出,价格搏杀此起彼伏,刚性需要每况愈下,市场利润逐年缩水,市场竞争愈发残酷、激烈,市场红海本色更加突出。

  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农机市场蓝海,而蓝海在哪里?一些企业开始瞄准甘蔗收割机市场。

  甘蔗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2011年,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721.21千公顷,年产量达到11443.46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但在巴西、澳大利亚等主要甘蔗种植国家基本实现生产机械化的情况下,2012年我国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5%,其中机械化耕作83%,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械种植和收获率仅为6%和0.05%。如此巨大的差距,导致我国甘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世界蔗糖业的竞争力受到巨大冲击,实现甘蔗机械化生产已经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近年,我国甘蔗主要种植区域,如广西、广东、云南等省(自治区)纷纷推出甘蔗机械化扶植政策。云南在“甘蔗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的现代甘蔗生产技术,切实提高云南省甘蔗产业水平。广东省农业厅公示《2011-2013年广东省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2013年度调整),共调整增补产品61个,甘蔗联合收割机出现在目录中,属于首次纳入补贴的农机产品。广西提出从今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突破甘蔗收割机械化瓶颈,推进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

  而许多“嗅觉”灵敏的企业闻风而动,与农机市场形势遥相呼应。今年在广西举办的甘蔗收获机械化现场会上,各路诸侯云集现场,亮出“绝活”,拉开了我国甘蔗收割机市场启动的序幕,甘蔗收割机市场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一、甘蔗收割机械化是我国农机化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推进甘蔗收割机市场关系到我国2000万蔗农的根本利益,也是提升我国农机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甘蔗收获机械化是农村改革形势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6年至今,我国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人数的比例以年均2%的比例持续下降。以广西、粤西蔗区为例,51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分别占30%和33%,41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达51%和57%。面对这样的国情,加之我国蔗农老龄化加剧,甘蔗种、收等劳动强度极大的环节尚未实现机械化作业,造成我国蔗农劳动力的紧缺和生产效益的降低,对蔗、糖产业造成巨大压力。可见普及机械化技术是我国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是实现甘蔗收获机械化是提高我国蔗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甘蔗产量快速大幅提高,甘蔗种植业的劳动力负荷年均增长14%,广西高达24%。劳动力数量的下降和劳动强度的剧增导致劳动力成本占甘蔗生产成本的比重不断提高,平均达41—42%,对蔗、糖产业造成巨大压力。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直接导致我国蔗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比澳大利亚、巴西等先进国家高出近一倍。

  三是实现甘蔗收获机械化可以将蔗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目前我国除收获环节外的机具已有成熟机型,并已在推广使用。但是作业量**大、约占甘蔗生产总作业量的55%的收获环节,采用人工砍断、剥叶、打捆装运的作业流程,人工砍蔗费用已经占到甘蔗生产成本的40%以上。

  四是实现甘蔗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要。甘蔗收割机械的作业效率是人工收割的50倍以上。市场调查显示,市场调查显示,每个劳动力每天只能收约0.5―0.6吨,1亩地需要8―10个劳动力,人工砍蔗费用已经占了甘蔗生产成本的40%以上,甘蔗收获的机械化成为制约糖料生产的关键因素。而机械化收获,可以大大节约劳动成本,以4GZ系列履带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为1-3亩/小时,相当于100多人次的劳动力,并且平均每吨可比人工收割节省成本20―25元。以一个榨季按可工作时间为100天,一台机每天工作8小时,作业效率1.5亩/小时计算,一台机一个榨季可收割1200亩,按平均亩产甘蔗5吨计算,则一台机一个榨季可收割6000吨甘蔗,比人工收割节省成本12―15万元。

  五是实现甘蔗收获机械化能够节约劳动成本。目前人力手工砍伐甘蔗,每吨要花费35—40元左右,若天气较恶劣或人力紧张时,其费用还要上升。而甘蔗联合收割机砍伐收费约为25—30元/吨左右,每吨甘蔗砍伐费用可降低10—15元,从而使糖厂的每吨糖产品原材料成本降低100元,这极有利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五是可稳定糖厂日榨甘蔗的数量,使糖厂始终保持着满负荷连续稳定的生产状态。甘蔗人工砍伐作业一般会受到天气气候条件(刮风、下雨、寒冷等)和人力因素的影响,糖厂所需的进厂甘蔗数量不稳定,常会使糖厂生产装置处于半负荷或更低负荷的生产状态,甚至严重时处于停车待料状态。加重了制糖的生产成本,对提高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十分不利,而采用甘蔗联合收割机进行机械化作业后,甘蔗砍伐作业基本不受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可有效地克服上述的致命弱点,能稳定甘蔗进行厂量,从而使糖厂能处于负荷连续稳定的生产状态。这有利于降低制糖过程的原材料和公用工程消耗,从而有效地降低糖厂各主要产品的生产成本。

  六是有利于缩短榨季生产周期,减少后期甘蔗的糖份丢失。甘蔗生长到榨季的后期,其糖份会部分地转化为其它物质,时间越往后,转化量就越高,甘蔗的糖份丢损越大,这会使制糖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而实现甘蔗收割机械化后,可稳定甘蔗日进厂量,糖厂生产能高负荷连续稳定地进行,从而有效地缩短了榨季生产周期,避免了榨季后期甘蔗糖份不必要的损失,稳定甘蔗出糖率。

二、甘蔗收获机械市场启动尚需创“四关”

  我国甘蔗收割机市场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但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状态,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既有政策扶持力度小,重视不够,也有甘蔗收割机市场面临的种植环境复杂、产品适应性差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我国甘蔗收割机市场发展的瓶颈,要启动甘蔗收割机市场,尚需创“四关”。

  第一关:生产规模关:我国甘蔗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以广西为例,甘蔗种植户每户种植面积仅为4亩,产蔗18吨,与世界上其它的产糖大国美国(870亩/户)、巴西(600亩/户)、古巴(190亩/户)、澳大利亚(500亩/户)、泰国(370亩/户)差之甚远,推行机械化的难度显而易见。从管理层面,缺乏对土地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调查,应对土地所有权、流转情况、种植者、加工业经营状况和实施机械化的意愿、组织管理水平、产区地形、地貌、土质、配套设施条件、配套技术水平等各方面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才能为甘蔗机械化实施的布局和规划奠定科学的基础。

  第二关:产品关。虽然世界发达国家的甘蔗收割机均十分成熟,我国一些企业也进行了引进吸收,但适应性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收获质量差,成本高。机收的甘蔗割茬高低不一,宿根破头率高,损失大,对第2年宿根发芽有严重影响;甘蔗含杂率太高,清选效果太差,后续工作还要需要投入大量的辅助劳动力清理杂草和甘蔗叶,才能达到糖厂的入厂要求。机械收割费用和后续辅助劳动力的费用总和远远超过单纯人力收割的费用,使准备购买收获机的用户失去信心。

  ⑵国内外甘蔗收割机结构相同,性能无异。进口的甘蔗联合收割机成为国内很多企业的仿照版本,所表现出来的上述收割质量问题,如出一辙,其根源在于结构相同、原理相同和性能无异,所不同的只是整机体形大小各异。

  ⑶甘蔗收割机水土不服。我国蔗区地形60%以上属于丘陵坡地,加上我国土地承包到户后甘蔗生产多以户为单位,广西平均每户蔗农种蔗约4.5亩,这种条件下,国外在平坦连片大农场使用的甘蔗收割机在广西就无法完全施展它的本领。

  ⑷采收的切段蔗不符合糖厂要求。由于甘蔗切段后,必须在16小时内开榨,否则甘蔗会产生变化,造成糖分下降,影响出糖率,而目前糖厂的生产模式不能保证在此时间内开榨。整机结构对收获适应性差。首先,由于采用轮式拖拉机作底盘,需要对拖拉机的改动量过大。其次,机型大,转弯半径也大,目前蔗区预留空地不能满足作业要求。还有,蔗田起伏不平,割台可调性差,造成割茬不齐、破头率高;切梢装置调整不便,对生长高度不齐的甘蔗难以控制到合理的切梢长度;整机各部件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等。

  ⑸整杆式甘蔗收割机存在的问题。联合式收割机采收的原料蔗虽然符合糖厂的要求,但是据多次田间试验表明:割台可调性差,造成割茬不齐,破头率高,影响了宿根蔗的发芽生长;剥净率低,含杂率高,损失率仍过大;输送装置还不完善等。

  第三关:市场培育关。我国收割机市场之所以发展较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培育与消费者教育不到位,出现收获机型成熟度和接受度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消除片面的认识,从成熟机型过渡到成熟市场的过程。从我国现有切段式联合收割机的使用状况来看,机手的操作熟练程度与技术培训不到位的矛盾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主流机型的认知。

  第四关:组织管理关。农民合作组织尚未能很好地在土地流转、集中规模化整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甘蔗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有待成熟,发挥其市场主体功能;种、管、砍、运、榨,机械运营与维保,燃动供应和零部件配套等管理经验缺乏。

分享到:
新闻来源地址:
  • 暂无评论
加载更多